我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公式就是敢尝试、不怕输。你还没跟这个世界真正打交道,所以就算输,也不会输了全世界。
我大一刚进校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着大学一定要好好的过,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因此当时还买来了各式的笔记本,各种颜色的笔做好每一堂的课堂笔记,那时候的自己确实这么去想的,也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一段时间,后来也不知道怎么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心中的那股冲劲也就逐渐变淡,或许这也就是我,也就是大多数二本的学生,身上都是一直这样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地走向颓废。 但是,也正是这么短短的几天,我就在心底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要想证明自己高考是个失误,要想证明自己本不该是这种学校的学生,那就需要自己努力学习,不光要勤奋,还要有吃苦精神,不光要有吃苦精神,还要有灵气。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在这所学校不论做什么事,我要让大家都认识我,我估计那个时候可能是因为年少轻狂,轻浮虚荣。时至今日如果再此选择,我肯定会选择做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草。
那时候,我不害怕犯错,没有把握的事我也敢去做,后来慢慢发现,成功都是在一点点试错中诞生的,而决定,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放弃以后才做出来的。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那条路适合自己,应该做的事都去做一做,一条一条的路走,一次次的去试。最后有些觉得枯燥乏力,就放弃了。刚上大学那会,我参加学校一切我认为好的组织,社团。唯一没有竞选的就是班长,因为高中时期一直当班长,我想尝试其他锻炼。从学生会到社联,在院上,我尝试自己最不擅长的体育部工作,工作了一年,期间自己也掉了很多次链子,很感谢我当年的那位部长,说不出原因,就觉得很暖。那个时候,校园文明服务队在校园里很火,由于接新生,骄阳似火,他们身着正装,反正就是这么一类的词,我记得当时面试的时候,大家都是这么夸的,我当即决定继续以及必须也得加入这个组织,觉得自己实力不够,拖了当时的老乡走了后门就这样进了,当然今天我觉得那时以我自己的实力也是没有问题的。进来之后,就觉得也不是那么好,服务队也没有觉得服务同学在哪里,而整天只是在为老师服务,当时就是怎么也转不了这个弯,就那样混了一年就结束了。但是,那些组织里带给我情怀,认识的朋友,我觉得很重要。我一直觉得社团,组织正是一个大学的润滑剂,一个学校活力强不强,就靠着那些一个个不大不小的社团文化活动所支撑,今天我还是要去告诉我的学弟学妹们,大学一定要去多加社团,如果实在不喜欢可以不去啊,包括学生会,如果你都不去,你又有何资格谈喜欢不喜欢,你又怎能怪你的交际圈子太小。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近几年,通过社团我认识了不计其数优秀的人才,他们思想比我远见,思维比我活跃,处事干炼,和他们比起来,自己就又年轻了。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感觉,我发现走进不同社团就像打开不同的大学之门一样,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就是在给我们未来规划一步一步求答的计算题,用证明行不通和无解的方式,逼着自己走向另一条路,真的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
在我们尚且年轻,折腾得动,经受得打击与失败,就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也还有重新的机会,不努力,难道就去晒太阳,你来了,就该过得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