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岁那年,我成为了一名教育从业者。我觉得教育应该是温和的,孩子都渴望被爱,把爱传递给他们。可十年后,这些人们心中的“小天使”,被冠名“神兽”。戏谑的称呼足以证明孩子被宠上天后的“逆天”。
一、温和而坚定的态度
这十年的挣扎,我从温和走向批评,反而自己深陷其中,有人说批评过后要哄一下,但是批评过后给儿童心灵带来的伤害,渐渐让孩子失去动力。
批评带来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会有反抗叛逆、谎话连篇,孩子找不到更多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只会撒泼打滚,痛哭流涕。
我一面承受着被挑战的威严,一面感受着来自家庭缺失所带来的各种疑难杂症。我立志要找到适宜的办法。我彻底陷入了严厉管教的之中,可我无法彻底强硬。
前几天看见网络上一个老师掀翻了六张桌子,对此评判褒贬不一,有人说老师压力大需要释放空间,有人说为人师表,如此失控。可是为师多少次处于心态崩掉的边缘。
我们是否能换一种方式和孩子们相处?魏书生提出四个字:“善待学生”!学生是车轮大战,老师是一辈子的奉献。可是只是善待就够了吗?我在这十年的光景中,尝试善待学生。
在这过程中我总感受到缺少了什么?直到我接触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理论,她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入手,温和可以中和管教带来的伤害。
二、变批评模式为鼓励模式
把批评化为正面力量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但是世间总有一把尺子,那就是规律和规则。孩子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人性。我们是要去掉孩子情感中低劣的部分,激发出向上的部分,这是功夫 。
我们无法做到认知以外的事情。我尝试着用“一定”“我相信”这样的语句。鼓励是粮食,随时可以供给,表扬是蜜糖,只有做得好时才能获得。我尝试用各种记点和代币有一定效果,随后发现记录一次孩子的好行为,那就证明其他孩子做得不好。
我尝试不批评也不表扬,这是在表现好的时候,只是鼓励,把优势再加深。对于有问题的孩子,温和而坚定的分析、指出不足,重视自己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我发现身边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欣欣向荣,我怀抱着他们给他们温和地讲着问题,奇迹的是他们不再充耳不闻,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老师的那种成就感。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试着用这样的思想武装头脑,但偶尔也会回到过去批评的模式。我给自己套上紫色“不抱怨的世界”。我发现用外在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批评、指责。
三、低到尘埃方见真
当我忍不住又去指责、批评时,我看见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失落,做不好事情有什么错呢?不过是数量和方法上的不足。一个人趋于完美的过程周,中间有着方法与努力的鸿沟。
这是第十个年头,我低下头开始“百术不如一清”,孩子们在大人的行为中学会扫除。原来我低下透蹲在地上,孩子们也可以低下头蹲再地上,并且在一周之内学会了“凡事彻底”的扫除心态。
孩子们开始喜欢跟我讨论人生,我第一次觉得理想的世界离我越来越近了。我要同感我的身教去影响孩子,让他们欣欣向荣的成长。
教育不过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们的挣扎与难过,我一次次改变策略中提升了自我。我把这些生存与生活的方式分享给我身边的孩子。
我开始尝试变成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开始拼命地读书,开始吸收各方面思想的精华。
可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有效性,我被指责、被挑剔,我开始尝试变成一个真正的,从负面事件中找到积极意义的人。才深刻理解“闻过则喜”是最成熟的标志。
在三十三岁的尾巴上,虽然每天面对着各种疑难杂症,但我笃定鼓励模式以及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可以实际应用到教育中。我渴望更多的大人们知道怎么成为孩子真正的指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