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说过:“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花了六十年来闭嘴。”。
这个世界总是太多纷扰,人们为了探讨出一个道理、争论出是非高低而相驳相斥,但正是这种争论分裂着人与大道的关系;我们用一种标准评判着另一种标准,用一个界限驳斥着另一种界限;从一个灵魂的困囿中走出,迫不及待地走入一个封锁精神的高塔。
大道为一,加上言论便为二,言论背后再加上言论便为三。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世界与人为一,人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同属于大道亦为一。因此,顺应大道,在世界与道的面前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对一所生出来的万物保持沉默,便是《齐物论》的齐万物、齐是非。一、齐是非
南郭子綦的打坐引起了徒弟的疑问,而南郭子綦为徒弟讲述了天籁、地籁、人籁三个阶段:,地籁,即众多空穴发出的声音;人籁,即多种竹管并起来的乐器演奏出的声音;天籁,当所有自身引发出的声音停止,即“吾丧我”。
南郭子綦的三籁也道尽了人在辩论中的三层境界,第一层即人籁,人们为了功利性的作秀表现自己而发表令人瞩目的言论;第二层即地籁,只是单纯发表判断,为非功利性的看法;第三层即天籁,人逐步参透世间众多观点不过是大道的体现,以自我的观念去进行辩论争是非高低,只是在用界限去分裂大道,于是在辩论中保持尊重和包容,不与之争辩与之反驳。
庄子用昭文鼓琴来为我们阐释了这个道理。昭文善琴,而他的儿子继续了他的事业却终生无所成就。昭文用自己的喜好让他的儿子去领悟,便是基于自己的偏好与私欲,让他人去领悟所不能领悟的。师旷枝策、惠子据梧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三人虽然成就很高,却依然将自己的偏私施加他人,正所谓“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也。”。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百家争鸣的众人争辩不休相互夸耀以自胜,这样的辩者只能是各执一词,只见己只是,不见己之非的片面之词。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若显示彰明就不是道,仁有常爱而不周,廉到极白就不真实。
所以,圣人将认识寄寓各事物自身的功用上,心地如镜;明智的人止于他所不知道的境地,也就是“不言之辩,不道之道”此之谓“葆光”。
二、齐万物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万物总体的分成就是众体的成,新事物的成又是旧事物的毁,一切事物没有毁与成的分别,还是把它们看成是齐一的。
啮缺问王倪:“你知道万物有所肯定的道理吗?”,王倪说:“不知道。”
啮缺又问:“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吗?”王倪:“我怎么知道呢。”
啮缺再问:“那么万物就没知道了吗?”王倪:“我怎么知道呢。”
王倪三不知正体现出了其道理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恶吾能知其辩。
“辩也者,有不见也”,语言介入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也带来了巨大的负荷。
民食刍豢,麋鹿食荐,唧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
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決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正处正色正味不经过语言为中介的先验特征,用经验的标准去统一这些本我性层面的天性,三正的真实内容必然异变。
丽戎国有个美女,名为丽姬。丽姬刚到晋国时,哭得泪水浸湿了衣服,等她到了宫中,吃到了山珍海味,睡到了舒适的大床上,才后悔当初以泪洗面。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梦里的人怎么知道是梦,现实中的人怎么知道就不是梦?我怎么知道对活着高兴而不迷惑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梦里庄周变为蝴蝶,栩栩如生飞舞自得,竟然忘掉了自己是谁。梦醒之时,方知自己为庄周,不知是庄周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周,这种物我的变化就是物化。
至人感受不到山泽燃烧的热,疾雷劈山、暴风震海也不能使他震撼,遨游于四海之外,死生不能使他变化,此之谓“至人无己”。
万物皆是一物的表现,从自然中孕育出的生命,遵从着大道。我即是万物,万物即是我。
庄子认为在言论的争辩中保持沉默,大道不辩,便是遵循大道为一,天府注焉而不满;天地万物与我同生于无,我与万物同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