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旅游其实并无本质的差异,若真要分辨,旅行在游的基础上带着修行的意味,修行注定是苦的,不过在伪文青们的眼里旅行可能更高级一点,他们会觉得背包客,住青旅一定就是旅行,这样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大多数人出去是带着玩的想法,为的是享受,这样的享受不仅仅局限在吃住上的,极少数人是为了吃苦顿悟出远门的。旅游与旅行不过是个人选择的区别而已,并无高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七大姑八大姨总把旅游挂在嘴边了,今天去A,明天去B,后天办护照,接着去C,一刻不得闲,你问她“好玩吗?”,“累啊,想赶紧回家睡觉……”,然后过几天,他们又开始筹划了。这样的体验简直和吃泡面一模一样,饿的时候想吃到流口水,泡开了,吃了两口想吐,这就是普通旅游者的日常。
但扪心自问,你真的适合旅游吗?
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对每个被强制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发问“你真的适合学习吗”一样白痴,学生不就该学习吗,旅游不就是玩吗,谁不爱玩,还能谈及到是否适合,我只想说,不适合旅游的人旅游都是在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
近几年的“旅游热”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脱不了干系,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力鼓吹旅游业,并不顾及旅游地本身的承载力,从而导致当地旅游体验感极差的结果。在大环境的渲染下,旅游书籍大行其道,我小的时候接触的最多与旅游相关的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多是从客观介绍的角度去展现旅游之美,而如今,类似《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等主观性极强的书霸占在旅游畅销书的前列,而文中基本都在表达一个观点“旅行可以改变人生”,这个观点当然不错,但如果加上限定条件,比如一个人去旅行,比如辞去工作去旅行,对于主流思想的影响无疑是一剂毒药。多数仿效任性之举的人,经历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后,除了该做的事被拖延得更久,什么都没有改变。
社会舆论的引导让大众群体直接跳过了自己是否适合旅游这个问题去盘算如何出发,《乌合之众》里这样写道“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原因就是群体缺乏理性,如果你已经开始去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旅游,我想这不是个坏消息。
那适合旅游的人是什么样子的?除却有方向感,防范意识高,自理能力强等常见观点外,我总结了三条:
一、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从而在旅游前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量。
市面上,最常见的旅游方式是走马观花式,如果是跟团游,导游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每个景点的了解甚至还不如部分游客,这基本可以说是在盲游。避免盲游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旅游前不仅准备周密的旅游计划,同时还能学习了解下当地的人文环境,从而提升旅游价值和享受度。
二、有经得起折腾的身和心,对周遭恶劣环境接受度高。
旅游注定是舟车劳顿的,一个强健的体魄关系到旅游的舒适度,而周遭恶劣的环境大到自然环境小到宾馆餐具,由于旅游的不可预见性,终归不可能事事顺心的,对于一个十分讲究、苛责细节的人来说,旅游无疑是场苦难,日日都是渡劫。
三、能勤于记录。
书看完不做笔记,随时间消磨留存于大脑的几乎为0,旅游同上。不懂得记录的人,旅行的每一天只是人生中即将流逝和淡忘的平凡一天而已吧。
说到这里,很多人要把自己归于不适合旅游的行列中了吧,但我想说,不要沮丧,适合,不适合只是个状态量,从不是绝对的,而懂得真正地去旅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