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就出局]第三期:人情世故
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我对“人情世故”之前的印象是:圆滑,老油条,左右逢源,就是一个贬义词。当这周我仔细去思考,发现之前的观点都太片面,自己把这两个词混为一谈了。
以下,我就从三方面简单说一下。
其一:(过轻)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请别人帮忙,经常会收到这样的答复:回头,改天。一回头就杳无音讯,一改天就没有下文。
这样的例子太多:不注重对别人的说话态度(锋芒毕露),承诺,公共场所不雅动作,……
这类人,大脑里没有考虑他人的意识。
其二:(适中)
和亲人,朋友,同学等交往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观察的对方的意愿和情感变化,做出让对方感受到尊重他的事。从某种意义来讲,其实这也是一种人情世故。根源便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
其三:(过度)
过于虚伪,拍马屁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过火的人情世故。
以上三点,是我对人情世故的简短概括。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的各式各样复杂的感情关系。(选自《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以上两段引用给我的启发是:
:群聚的我们,常常会因为自身与外界的各种联系,聚到一起。如同豪猪,本性中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种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便已经相当的满足了;可使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每个人都如同这豪猪,那么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的伸张。
知人情,知世故,而不世故!让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的尊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