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常耕在读书会上有幸聆听了一首诗——
我不是一棵完美的树
作者:黄鑫
我不是一棵完美的树
我的躯干有一些弯曲,身上有许多个伤疤
我有五分之一的部分遭受过雷击
我的根烂掉了一半
我被啃掉的那片树皮癒合不了
那块裸露的树心上也可能感染了虫卵
我的叶子并不茂密
它们一部分被几只骆驼采了去
一部分被些调皮的鸟儿啄碎了
大部分还是没经得住风沙
我每年的枯树枝也越来越多
新生的嫩枝条远远跟不上枯死的速度
我知道我不是一棵完美的树
但我依然要活下去
我要立在这儿,我不能倒下
那些每年飞过的鸟儿需要我
它们拿我辨认完方向,栖息,吃饱我的果子
它们就可以及时地熬过那个冬季
我脚下的草也离不开我
我先坚持活着
我相信当我有一天枯死,变成一堆木柴
那些路过的鸟儿会怀念我
我脚下的小草也会怀念我
找到了一棵完美的大树的你,也会怀念我
这是驻地新任作协主席黄鑫的一首诗歌旧作,虽然歌颂的是一位年迈的老师,对常耕来说,这棵树可以广义到地勤人员中的老前辈们。老一辈机务人员从东北老航校那一穷二白的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走来,为了开创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在一无所的零基础上开拓进取,马拉飞机的艰苦条件里,采取拼凑多架缴获的敌机零部件的方式,让其中一架飞上蓝天,用于训练自己的飞行员,完成了人定胜天的奇迹!这就是老航校精神,这就是彪炳史册的壮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创建于开国后不久的雄师劲旅的官兵们,战胜困难,奋勇前进,完成了装备亚音速螺旋浆发动机到超音速涡轮增压发动机战机的多型飞机的改装。目前装备的战机想方设法扩大了战机的作战半径,增加了载弹量,提升了战斗力,特别是最后一次重大改装,颠覆了二代机的平台,完成了该机型质的飞跃,成了克敌制胜的“杀手锏”。近十年来,常耕与战友们随着心爱的战机南赴海峡,轮战台海高危期;上西北远疆大漠,砺兵铸剑;进军高原,雄鹰展翅高飞;挺进中原,与兄弟部队决一雌雄,勇夺金飞镖,书写该机型新纪录,新辉煌。每一次出征,飞行员们个个英雄好汉,斗志昂扬。空勤阶级兄弟的每一次出航与凯旋,离不开地勤与后勤兄弟的默默无闻的合作与付出。人,瘦了一圈,又脱了一层皮,晒红的皮肤由紫变黑,什么防晒霜,什么这个油那个脂的抹了也不管用,尤其是从高原回来那次,乐观主义者都喜欢笑口常开,不知不觉中,显得大牙又白了一些。广大参训官兵家庭的困难,亲人病危,家属生孩子,在特殊时期就要低调处理,这算什么,与大任务相比,不值一提,军人,是坚忍的机器,是战斗的利器,七尺男儿,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汇流成河,刚组成了坚强集体。
《我不是一棵完美的树》这首诗产生的背景是黄鑫老师在省培训班老师现场为作家们出题,他即兴成的诗,将年老的可亲可敬的乡村教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让人真心佩服!此诗再经老师富有感情的诵读,很有艺术感染力,对听者来说是一种莫大享受。
何为作文赋诗?我想除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细致观察,还要发挥与生俱来的想像力,展开联想的翅膀,进行合乎逻辑的想像,让梦想照进现实,使每一个想描述的形象丰满,栩栩如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创作,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当然包括树,也没有完美的人,老师也是凡人,但对树自身来说,绿叶有对根的情意,落叶归根,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那么,面对德高望重,立足贫困山区矢志不移勤耕三尺讲台一生的老先生,作为学生,是否该学会知恩感恩,奋发有为?作为家长,是否会庆幸自己的孩子遇上了好老师而倍感欣慰?作为空军的一名地勤战士,一名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机务第一线的老兵,眼前浮现的是航空百年,六十多年波澜壮阔的航空兵师史,身处光荣的集体,一辈又一辈的革命前辈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光辉的师史,一代又一代的官兵用青春践行了自己保家卫国的誓言,将雄心壮志化作立足平凡岗位成才的决心与动力,发自内心,来自真情实感地热爱机务,献身使命。
对老师肃然起敬的学生才会真正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人才会求知若渴地学习。
学无止境。学习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艰辛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来自学校的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也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一块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但相对浩如烟海的广博书籍,一个人即便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也要虚怀若谷,跳出术业有专攻的圈子,勤学苦练,向身边人学,向实践学,取长补短,实践出真知。尤其作为机务人员,维护的是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几个亿的巨额财产——飞机,虽然历经各类岗前培训,系统学习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但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一些疑难杂症的排除,一些故障的前因后果,起因,预防措施,都需要严密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析,时间来论证,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则寸步难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关于飞机的业务书,关于飞机的航空杂志,期刊及故障研究,与航空一线管理细则,飞机维护规程都有同等地位。每一条安全规则,都是心血凝成,有些甚至是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有头脑的人,善于提问,拜师学艺,是永恒的主题。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不耻下问,是干技术活的人进步最快的法宝。很多的专家就在我们身边,他可能没有高工的头衔,却有过硬的技术。常耕兵之初,干运输机那会,亲眼所见,我们的空中机械师对地面发现的发动机故障束手无策,急得团团转,而俄罗斯专家对某型大型运输机的故障往往几分钟便找到原因,手到病除。后来,我们的机务工作者熟悉掌握后,将这些称之为“老毛子”的外国专家全部送回国,省下了大批专家经费用于其他建设。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也是知识发挥的作用,创造的效益。
读书破万卷,重在突破,不是单纯的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读书质量。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与收获,有潜心苦读的准备,培养自己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边学边积累,善于总结飞机故障规律的人,一定是好学者,也是该专业学有所成的技术能手,或者号称技术大拿,“问不倒”。多读专业书,勤做笔记,学习航空领域的新成果,并养成持之以恒地几十多年如一日的痴迷钻研,总结经验,一定能有所成就,汗水与毅力一定会换来各种“非我莫属”的殊荣。
学习,可能枯燥无味,培养兴趣很关键。学习,有如登山,需要勇攀高峰的勇气。
马耳山海拔不高,但是驻地最就峰,也是齐长城发轫之处,其势险峻,绵延几十里。相传齐国与鲁国被一道天堑隔开,相容相峙了几百年。齐城墙是冰冷的,不似水以不争利万物。它的存在便是以固为争,不争便会消亡,然无论怎样去争,终归争不过历史的宿命。马耳之南,彩云之北,水库沿岸,有一亭台,玲珑别致,相传姜太公曾在此垂钓,悠闲极致。常耕熟知一位骑行户外运动者,常与之切磋,深感其文才无双,下笔千言,寄情山水,远离尘世,仙风道骨,助力骑行,一路狂飙,风驰电掣,激情穿越。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悟马耳之行,行天下,君临马耳,意气风发!马耳之南,美哉;骑行马耳,壮哉!试想,若以骑行马耳山或徒步登马耳山的魄力去学习,精湛业务必定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岂不乐哉?
求知悟道不难,难在大家不认真去读专业书,不坚持去记,不去细之又细地观察,不去触类旁通地想像,不去精益求精地力求完美进行精之又精合乎逻辑地思考。否则,学以致用,以一当十,出放心飞机,出优质飞机,出勤率完好率太到百分之一百,真的不是梦。
告别登山之极乐
回归休闲之愉悦
去除精业之烦恼
收获成功之快活
难得清闲,漫步,无拘无束
向往自由,尽兴,海阔天空
建功立业,如愿,如形相随
静坐静思,静候,一树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