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今有:
一个人的格局,藏在他读过的书里。
我们从小就知道读书的意义,现在这个知识变现的时代更是呼吁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但正因为这是个信息爆炸且时间精力稀缺的时代,大部分人越来越迷茫焦虑,不知道该读哪些书,更不知道该如何高效读书。
那么我猜,这篇文章一定可以帮到你。
01.
首先,我不是一个热爱读书的所谓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现在也只是一个勉强养成每日阅读习惯的懒人...
我无奈于自己所读的书太少,孤陋寡闻且内心浮躁,又对自己用于读书的时间和精力太少而感到焦虑。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无意间免费加入了媛媛姐的《30天晨间读书正向思考力训练营》,每天早上听她分享一本书的精华并思考一个相关的问题,后来又意外地获得了在得到app上“每日听本书”的15天VIP资格,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一共听了40+本书了,我觉得可以谈谈自己对听书的看法了。
02.
【每天听本书】≠代替你读书
我发现听书的好处真的有很多,不仅能利用好更多的碎片化时间来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拓宽你的知识面,更能帮你构建对一本书的背景知识框架,帮你做第一轮的筛选。
这时候你可以不需要再伸手找别人要书单而是自己听各个领域的书籍,然后筛选出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用的、决定精读的书,因为任何人的阅读口味都不能和你完全一致,有的书人家很喜欢,觉得很有意义,你可能根本读不下去。
在我来看,一本书是否对你有用、是否讨你喜欢,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你的专业、身份或经历。有的书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去翻阅,有的书根本没有精读的必要,这时候只需要别人讲给你听其中的精华就可以了。
03.
精简版小说的魅力
国庆之前我和琪琪共同借了一本《俄罗斯文学》,里面是20部俄罗斯经典小说的精简版,这和听书的内容和作用不同,其特点是“精缩”与“原汁原味”兼顾:既不是介绍性,也不是摘录式,而是保持原著结构的完整,并遵照原著的叙述角度和人称,最大限度地体现作品原著。
我很喜欢这样的作品,认为它大大地缩短了我阅读了解一部经典文学的时间,也让我少了很多对那些大部头作品的敬畏感——像《静静的顿河》一共4部,每部都有一部《安娜卡列尼娜》的厚度,这已经吓得我不敢读了,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极懒且内心浮躁的人。
对于一些可能名气大,但由于各种原因,营养有限或现实意义不大的书,你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看看它,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投入。
通过最近读的俄罗斯小说,我发现它们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出来的,作者的创作也受着这个社会整体背景知识的局限,连故事人物都能找到相似的性格品质。
如果你不是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一些伟大作品,你可能不会一眼就看出它的价值,可能要读很多遍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而一些价值感很低的作品,则会让你耗费时间精力,而没有收获。更气人的是,还有部分小说你可能读了很多很多遍也读不懂它想表达什么。
所以我觉得这种情况下,精简版小说有了很大的意义,一是可以让你通读全篇,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性格,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时代意义,二是可以帮你筛选值得精读的名著:如果你对这故事很感兴趣或者觉得可以从原著中得到更多启发,那就去精读,如果它的故事都没那么吸引你,还有什么能让你坚持读完它呢?
一部好的小说需要先用故事来吸引我们,然后才让我们体味他们的思想。
我想在这里分享《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其中一个观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呢?读者可以选择他们认同的角色,在几个小时之内,尝试一下那种体验和身份。我们不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百年孤独》里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或者《德伯家的苔丝》里的苔丝姑娘,但只要我们想,我们就可以。这大概是小说的意义之一。
04.
对于有价值的书,要做到有效阅读
对于一些有价值的非虚构书籍,我猜你肯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看完书脑子里只留下一团模模糊糊的概念,要是别人问你看的书讲的是啥,你说不出来,或者不能漂亮利落地说出来。
以下我就准备分享一下资深撰稿人张凯在《怎样成为快速阅读的高手》中的内容:
有效阅读的定义就是能记住、能输出,因为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东西才真正变成你的东西。
有效阅读的这个过程大致分两个步骤:
第一,理解和互动。把你有感觉的段落和句子记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好,哪里好。把好的地方写出来,或是你由此联想到的其它信息,感想都可以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连接和互动速度会越来越快。
第二,记忆和输出。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按照主题把你平时积累的材料输出成完整的稿件,或是一段演说词,在记忆的时候可以借助图像、思维导图或是知识卡片。
所以我现在践行的读书方法是,花少部分时间听书和读精简版小说达到筛选书籍的目的,然后用大部分的时间精读筛选后的书籍并输出成自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