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我们在中学政治课本里学习的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中心思想。
在政治体系的教学中,对这种学说做的定义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以至于让我们这些缺乏“良知”的呆学生下意识的认为这肯定是洪水猛兽,更不会深入的研究它,当然那时候也没有这种学习意识。现在想来,或许讲授课程的老师也并没有较为深入的接触过王阳明的学说,好像在大多数人眼里,这只是一个概念,内容是什么无所谓。这段有点跑题。
在致良知的学说思想里,阳明先生一直再强调的知行合一的理解,知和行本为一体,属于世界观一元化内的概念,就像阴和阳,善和恶,月亮的圆与缺,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月缺是对月圆的一种补充,,并不是对立。之所以不能知行合一是因为没有真知,行动是很简单的,例如社会中一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行为是体现在未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但是本质是没有在心中形成这种意识,没有对自己形成深刻的提醒。当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等到切身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就会迅速的落实到行动上,例如烟民吸烟是很少会听从别人的劝告,不会因为听说周围的人因为吸烟得了肺癌而少抽一颗,你不能否认,他们也认同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理论,但是你就是阻止不了烟民喷云吐雾,如果有一天,某位烟民因为吸烟直接影响呼吸功能了,吸烟=不能呼吸的时候,他就立马明白吸烟有害健康这句话的含义了,或许会在短时间内成功戒烟。
人类之所以能够走到食物链的顶端,就是因为认知革命。因为有了认知,人类开始频繁交流,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经济、信仰,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人类团结在一起,并且现在这个故事已经能够涵盖整个地球。
每个人认知水平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人格。在这里要着重表达的就是人对自我认知的理解。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致良知的过程,佛家、道家讲的修炼就是这个意思,致良知即是修心。中学作文里常用到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多么朴素的诠释了这一伟大哲学观,我们就是要和自己做斗争,从点滴开始,慢慢擦拭掉锈迹斑斑的镜子上的灰尘,让心明亮起来。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很多人或许连生活中的一个好习惯都无法养成。
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尽可能的避免原谅自己,对自己的妥协是失败的开始。
天下爱是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已;不为,则易者亦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