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丨梁树华
去年底时,友人李健英曾说要邀请诸文友到勒流黄连社区大学小聚,借着朱佳发新诗集《寮子背》的出版,4月8日下午,将在黄连社区大学举办一场“社区大讲堂——白兰花树之真人读书分享会”,主要分享朱佳发、王维还有我的《荒唐集》。
黄连社区大学的名声早有所耳闻,但零零碎碎都是通过朋友圈的信息获取,并没有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了解。
我和佳发、天旋在黄连居委门口下了车,还径直走进居委看了几眼,不多久,健英让一位女孩来带路。黄连街道市井有一种古朴静穆的原生态美,穿过街衢,穿过河涌小桥,再沿着转角巷道,一路上有不少相当历史年月的建筑,墙瓦间虽不乏历史风吹雨打的沧桑,但当年的繁华风韵仍隐约可见。
说话间,那带路的女孩子说“到了”,我们被引进一处隐没在寻常巷陌的民国建筑里,这就是名声遐迩的黄连社区大学所在。王维、小文先到,立在那粗壮的白兰花树下,竟有时空穿越的恍惚感。我们一边游目聘怀速览这座社区大学,一边用手机拍摄,并情不自禁“啧啧”称奇。
何劲和先生告诉我们说,这黄连社区大学的前身,原是民国时期当地的贵族学校,由黄埔军校毕业生何雪圃先生于抗战期间建造,是黄连及周边地区最豪华的学校,初期就读的学生,均是当地非富即贵的贵族子弟。而今,雪圃学校华丽变身,成为黄连社区大学,将文化思想的触角深入中国最基层的乡村社会,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进门右手边的那座颇具中西风格的两层民国建筑上,还有“雪圃学校”四个大字掩映在白兰花树苍翠繁茂的绿荫下,春风微拂,片片新绿欢欣摇曳,当年黄连贵族子弟于战火纷飞的学堂之上琅琅读书时,那白兰花树的片片新绿也是如此欢欣摇曳的么?
在白兰花树下,在静穆雅致的雪圃学校门口围坐读书,心中莫名升起“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来。天天纠缠于繁琐的俗务及沉沦于人世的喧嚣,于这僻静之处读书论道,实在是雅事。白兰花树下,还有几位霜华满鬓的老者,何劲和先生说,他们有几位即是雪圃学校的学生,也是如今黄连社区大学的学员,历史风云变幻,许多人的小我人生也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中起伏跌宕,半个多世纪之后端坐在白兰花树下读书,这些老者的一刻端详或沉思,都有可能浓缩着一部鸿篇巨制。
由何劲和先生开场后,佳发谈了他对黄连社区大学的若干感想,并朗读了一首自己的诗。佳发的诗充满鲜活的场景及画面感,大家在读和聆听时,很容易循着诗的句子自我构建诗人营造的艺术意境,触发情感的共鸣。
大家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白兰花树似乎对抑扬顿挫激越的读书声颇为赞赏,不时洒下几条纤细嫩翠的叶芽落在素净的书页上。门外的巷道上,不时有行人操着“德语”路过,间或有摩托车或自行车鸣着喇叭或按着铃铛闪过,一切显得如此真实而又和谐。由于大家都用普通话读书,我们还担心社区大学的几位学员听不懂,不料其中一位用普通话告诉我们说,民国读小学时,雪圃学校就已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这真让我们感到惊叹。
何劲和先生选了一首《平安夜》来作为读书会的结尾。学界有不少观点认为,粤语、客家话是最接近于古代汉语的现代方言,权威结论也许还要语言学方面的学者去学术论证,但顺德白话在语感腔调上分明的平仄抑扬,却是人所共知的。“今夜/我不会一个人醉/今夜/我不会一个人醒!”夕阳挤过白兰花树的黛绿浓翠,何劲和先生带有浓厚顺德口音的普通话朗读,与十米开外一棵青松下的啾啾鸟鸣,仿佛相互唱和。
暮色微拢,雪圃学校愈发静穆肃美。有同道为朋,不管今夕何夕,我们都不会一个人醉,或一个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