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早早读书写日更,继续读《被讨厌的勇气》,嗯,开心~
正式开始之前想说几句题外话,我这个人过去有个坏习惯,看书总是翻到一半就扔到一边,继续翻下一本书去了,关注点总在发散。这样就像是熊瞎子掰苞米,读书不成体系。
自从决定开始日更,对读书笔记开始做记录,虽然写了也不一定有人看,但总像是许下了某种承诺,逼着自己要把书读完,才好像说的过去。挺有意思的现象,没有外界约束的时候很容易向自己妥协,有外界约束就会收敛许多,算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吧,当然,这里面也有一种对外界承诺的责任感。
言归正传。上次提到困扰我们自卑感的不是客观性的实施,而是主观性的解释。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也不是什么坏事。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自卑呢?人是作为一种很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就产生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渴望独自站立,像我们努力学英语想要更自如的和人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性”的普遍需求。但是当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可能越是追求卓越的白领就越会产生“还不够优秀,很多事情还做的不好”之类的自卑感。
但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只要处理得当,就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应该摒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那这样的自卑感就没有任何问题,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我们需要区分的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结”不同。人们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是指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像“我长得不够高所以我无法跳好舞”,“因为我没钱所以我没法做好事情”之类的想法。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长得太矮就是身体限制啊,这是客观事实,怎么就是自卑情结呢?这是正经八百的因果关系啊。阿德勒引入“外部因果律”来进行说明,即,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如果抱着“因为我没钱所以我就没法做好事情”的想法,那就不是:“没法做好事情”,而是“不想做好事情。”因为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当下享受的乐趣,比如打游戏、打牌。也就是说,有自卑情结的人以自卑为借口,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宁愿停滞不前。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为另外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优越情结”。即表现的自己好像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想想那些沉迷于过去的荣光,之谈曾经的辉煌业绩的人,或者借助权势来彰显自己存在的人,其实都是“优越情结”的体现。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以前我觉得很包容、很有远见的领导,绝没有刻薄自大,而现在的上司,常常看谁都觉得水平不怎么样,可能恰恰是“优越情结”的体现。
自卑感还有一种特别的模式是夸耀不幸。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上次提到的妈妈的案例启示就是这种模式。
那么,如何将这种因“追求优越性”而产生的自卑感变成前行的刺激和动力呢?阿德勒提出: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