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不想看字的话,下面有个视频可以看,但是字和视频是不重复的哦!!
-“喂,火箭君,明天要发的文章准备好了没?”
-“没呢,现在几点了?”
-“离明天还差1小时。”
-“。。。。。。”
(对话戛然而止,火箭君关掉dota,自觉码字去了)
似曾相识的画面,小伙伴们有木有过?有木有?有木有?
是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拖延症”。
拖延是一种相对普遍存在的现象。国外科研人员的调查显示,有近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状况,而在正常成年中也有多大20%的人每天都出现拖延行为。
“拖延”的由来和定义
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ocrastinatus,其中pro-意为“向前”,而carastinus意为“属于明天”,组合在一起便是“将之前的事情放置到明天”。
传统上,我们将拖延视为以拖延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做事拖拉,而当这样的“拖延”行为严重影响到情绪时,便可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根源
生理学观点:
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心理学观点:
除了生理学的研究,科学家们也从心理学层面对“拖延”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根源分析。
心理动力学研究者:“拖延是个体对死的本能的抗争和回避无意识死亡焦虑的一种方式。”
行为主义者: “如果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角度来思考拖延问题,那么可以认为拖延是一种习得的习惯,是从个体对愉快活动和短期奖赏的偏好发展而来的,这使得拖延者的记忆中比非拖延者有更多的成功‘赶工’的事例。”
认知心理学家: “拖延可以视为一种应对策略,个体通过这种策略来逃避面对他们能力缺乏的状况,维持自尊。”
特质论研究者: “‘大五’人格中的外倾性、神经质以及责任心与拖延相关,其中责任心更是特质拖延的根源。”
上述的观点可能太学术也太抽象了。不过总体层面来看,“拖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也就是近十多二十年的事情。因此科研领域对其依然有着相当多的定义缺失。
算了,这科研难题还是留给科学家们吧,让看看米国的年轻学者是怎么说“拖延症”的?
视频时间
看了这个TEDx,小伙伴们是不是对于“拖延”有了更多的认识呢?
如果你有兴趣知道,自己是哪种类型的拖延症,不妨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火箭君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测试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