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你怎么看?
跟闺蜜聊天,总是相似的苦闷,伤春悲秋,百般纠结,反反复复,原因大抵都是想的太多,究其根源以为在于多读了三五本书。于是,都恨恨地说,来生再不做文青,书,这种大毒草,不读也罢。
好象不读书,脑回路就会简单很多,看花是花,看云是云,不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天天天蓝,阳光普照,多好。
只恨时光不能倒流,如果能,似乎都想把脑海中那些文字的余毒洗刷的干干净净,半点不留。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做个简简单单的人,才会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简单的幸福。
来世,不读书,做个简单的人。
那样,会幸福很多吧?!
有了这种念头,再看书,就有了爱恨交加的意味,小心翼翼地在书的边缘绯徊,唯恐陷得更深。后来,在小朋友的读书会上很偶然的看到了上面这幅图片,一天云彩都散了。
参禅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其实,读书,甚或人生,也如是。
不读书,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山水也仅是山水而已;读过些书,看到了阴霾,看到了黑暗,看到了阳光下的事物的另一面,这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烦忧丛生,开始向往不读书的单纯。
后来懂了,当下的苦恼,不是因为书读得多了,而是因为书读得还不够多。当读书读到第三个境界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已云淡风轻,全无挂碍了。
向往这通透。
关于读书,还有一个新鲜的比喻。
用装过煤的竹篮去打水,一趟又一趟。想起了什么?“竹篮打水一场空”,是吗?真的是一场“空”吗?有没有人注意到,沾满煤灰的竹篮经过一次次的荡涤,变得越来越干净?读书,就是渐进的、荡涤灵魂的过程。
向往这洁净。
关于读书,还有许多有趣的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我靠,好多鸟,好多鸟,卧槽,真他妈太好看了!”
哈哈。
向往这丰富。
那么,你说,还要读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