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回工作岗位后,很多人都带着些许回乡的感悟,主题是我们的老家变了,很多文章冒了出来,什么农村衰败了,故乡在沦陷,纯真乡村回不去了,农村现状啊忧虑啊......有个作家叫黄灯,出过一本书《大地上的亲人》,文章分析农村问题的种种方面,新旧价值,利益纷争,人才流失等等,有一段她写道“最近几年,我却深刻地体会到故乡变了,故乡烂了,烂到骨子里,只要一踏上故乡的土地,谁都能感受到这块土地的无序、污浊和浮躁!”真不喜欢这样的犀利,书算是本好书,但我完全不认可她指农村烂了这样的说法,所谓她开的药方必须嗤之以鼻。那些个所谓的学者们,他们仿佛用一种来自于上帝的视角来俯瞰着农村,有历史学家檄文道“己身不求适应或不能适应,遂并视为世衰道微。”有社会学者痛批农村赌博之风、亲情冷漠流失、土地抛荒无耕种等,言辞都颇冒着“何不食肉糜”的憨气,听到看到的朋友们,请你们去学一学许由,跑去河边洗一洗耳朵。
改革开放后,承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农村大部分劳动力都涌入城市建设中,也听说过一些乞丐村吧,放在网游中这叫团炸,年轻劳动力都不在了,土地抛荒无耕种变得很正常,就目前农村得长驻人口也都是老龄化,例我家老宅边上一圈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户。种地的收入现实直接导致出很多问题,或者问,种地的劳动力一年能让农民存多少钱?乞丐村出去的人伸伸大拇指,一年的收入至少要抵种地三年,人凭什么回农村开垦荒地?换谁都不愿意,所以这些痛批农村土地流失人才流失的人应该自个儿去下乡开垦,我看蛮好。就近十年,拿种出来的粮食来说,对,卖给粮贩子价格是比从前贵,单价翻好几翻了,但同时你比如除虫剂啊、机械收割等这些成本也都在上涨,其最终所产生的价值永远也翻不过经济增长的速度。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多番贴补,分发到农民手里的还是太有限,什么都在涨,给的这点补贴能够干啥呢,那点真只够买几袋米、而且别生病,别想着生活品质,别有任何的追求。
那些一直困守在农村底部的农民,大到治病求学,小到人情礼往,还得随着另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消费增长率节节攀高,看见别人外出务工的回到老家、都盖起小别墅买起了小汽车,人心能不浮躁起来吗,所以大普遍农村里还是都留下老弱而青壮年外出。每次回到老家,总能听到那些聚在一起泛滥赌博如何地这么地被抓了,一者其实是他们真的只是无知,骨子里就不能理解,也做不到、人这种的自律或者文化熏陶这回事,二者,他们需要一个途径把外出务工时受过的腌臜气,生活中的琐事繁杂带来的负面情绪,都给宣泄出来,所以炫耀,攀比,喝酒,吹牛。学者们强调的人情味或者民风淳朴这些字面上的情怀,都抵不过生存演变的现实,情怀是要看对谁,都没读过书的,你就是写骂几亿个字,他也还是那样劣迹斑斑。最为可悲的是,早些年回乡盖房是非常时髦,多少人憋着劲打工,可以说老家的现在的这些房屋真是藏着一代人的心血,等好不容易咬着牙,把房屋盖好,债务理清,嗯,这个拼力打造的乡盖屋又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标准,世道又变了,人都去一二线城市买商品房,这需要的事业单位,医疗和学校都集中在城镇,地广人稀的农村,她不好管理也不好规划,早就已经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一切。外出务农的农村人狂欢完了春节,就留下那一座座用心血盖成的房屋,空着,关着,能产生最大的利用价值也就是这些个时日。
其实我们的老家她一直那样,这些年从来就没有变。然而就这样被动的脱了节,然后渐渐被整个社会抛弃了,现在大家还要站起来骂她,骂她烂,骂她不争气。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