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流浪地球》
重聚变行星发动机、把行星当做航船、带地球逃出太阳系到外太空、数千年的流浪地球计划……仅凭这些概念,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足以成为一部恢弘壮阔的科幻史诗。小说坐拥粉丝无数,恰逢导演郭帆也不孚众望,让这部国产科幻电影的初生之作十分“能打”,影迷、科幻迷为之感到欣慰:这一次,终于轮到我们仰望星空。电影《流浪地球》注定是华语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有人说看不懂电影在讲什么,私以为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太阳木星谁都靠不住了,地球人要靠自己推着地球赶紧跑路。
与好莱坞科幻大片背道而驰的是,电影一开始的设定就是地球人都不会放弃地球各自逃命。他们守望故土,在他们的观念里拯救地球才是唯一的归途,倾尽所有都要救。他们说,我死了怎么办?还有你,还有你们。一代人不行两代,一年不行两年,“流浪地球”计划是跨越一百代人历时两千五百年的大业。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幸存的三十五亿人,我们将一直战斗到完全胜利,直到星系轮转,直到万物腐朽,直到地球飞向那4.2光年外的新家园。看到这你能联想到什么?愚公移山!是的,是道尽了中华民族奋斗史精华的愚公移山。这是《流浪地球》所表达的内核,也是中国文化才该有的厚度。
电影当中最让我惊艳的台词莫过于“饱和式救援”,这是我看过的科幻片当中都不曾出现的概念。太阳系待不下去了,地球要完了,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会毁灭一切的浩劫。若是换作好莱坞来拍呢,无外乎又是政府无作为、科学家和AI都不可信、最后要靠主角团几个人去拯救地球所表达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流浪地球》所宣扬的是所有人都参与拯救自己,救援要饱和,要万无一失,即使一百五十万人都牺牲了,只要那三十五亿人活下来,就还有希望!《流浪地球》里不允许孤胆英雄的出现:刘启固然是主角,但他们也没有一路开挂顺利到达赤道,相反重启苏拉威西转向发动机的任务也早在他们赶到前就已经被他国救援队抢了先。刘培强固然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但若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刘培强同样可以被替代。若非各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建造一万座行星发动机,若非全人类整体发力,拯救地球就是痴人说梦。
刘慈欣的另一本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当中有一段对话相当精彩,是美国一位小智囊和新任小总统之间的对话:
“总统先生,我怀疑您是否明白大人们是如何使美国强大的。”
“他们建立了航母舰队!”
“不是。”
“他们发射了登月飞船!”
“不是。”
“他们建立了美国的大科学、大技术、大工业、大财富……”
“这些都很重要,但也不是。”
“那是什么?是什么使美国强大?”
“是米老鼠和唐老鸭。”
我们为什么强调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那是因为无数先知们知晓烙印在全球几十亿大脑软纤组织上的美国思想与美国文化,才是美国横行全球的最大资本!《流浪地球》上映以来就有不少声音评价它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开端。既作为开端我们需要包容和鼓励,毕竟漫威最早不够精良的电影也是粉丝们买账才有了今日的成就,我们也允许对剧情和逻辑提出质疑,但是不少人恶意诋毁是不是在“自毁前程”?为什么对情况类似的《星球大战》就要高唱赞歌,而对待国产科幻就必须如此苛责呢?中国电影工业初生的时代大背景下,《流浪地球》确实是一部致敬、借鉴各路好莱坞大片的电影,但是内核却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它并非是刘慈欣式悲剧美学的衍生,它在做的是输出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诉说浩瀚星河之间人类是多么渺小,全世界人民必须团结起来方能劫后余生;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跨越时空,用血脉链接的共同体,普世价值观伟大而深厚;贯穿中国人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人定胜天精神……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开端,深知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国人该何去何从?总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无疑是作茧自缚。由此看来,中国的电影工业任重而道远。
《流浪地球》最后结局也未曾放弃希望——无论世界多么黑暗,无论现实多么残酷,总有那么一种感情和力量,试图留下文明的火种。文明于人类而言,文明的目的是什么?是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我想我们暂时都回答不了这个终极问题。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如今《流浪地球》之于中国电影工业文明又何尝不是“火种”?尽管过程可能无比艰难,但人类文明何尝不是从刀耕火种诞生,筚路蓝缕,奄有地球。
《流浪地球》的路还有多远?或者说“《流浪地球》们”的路还有多远?20年后仍能被现在看过它的孩子记住,回忆起来还是“那个电影开着空间站点燃了木星,哇这也太厉害了吧!”我想,这才算得是真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