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兹是一个九岁男孩法兰基的母亲,她又一次带着儿子和母亲驾车离开了生活的地方,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港口小镇,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样的逃离在孩子成长的九年里有多次了,每次逃离都是一个原因——躲避孩子的父亲对他们母子的伤害。
男孩法兰基的父亲是一个家暴男,酗酒成性。在一次酒后的家暴中致使幼儿法兰基双耳失聪。九年来法兰基一直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是这个在无声世界里长大的男孩,他自信开朗,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地理课尤为出色。他跟随母亲来到小镇,安定下来,进入了新的学校。同桌在纸上写下“茸子是什么感受”,他不仅没生气,还微笑着把同学写错的“茸”字给纠正了。
弗兰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收到一封爸爸的来信。信上的爸爸是“阿克拉”号海轮上的海员,成年累月在大海上漂泊,随海轮到往世界各地。每到一个新的港口,爸爸就会给法兰基寄来一封亲笔信,信上绘声绘色地描述他在海外岛屿上的种种历险经历,以及所经港口那里的风土人情,也诉说他对法兰基的思念。正是这些信件,为法兰基的童年构筑了最大的快乐与满足。法兰基每次收到父亲的来信,必定会热情洋溢的给父亲写一封回信。法兰基的卧室挂着一张航海地图,他在上面插了许多用红色的卡片做的旗帜,那是爸爸的海轮所经过的地方。那也是他的骄傲。
可是,小男孩法兰基哪里知道,这个父亲是母亲给他虚构的,父亲给他的来信全部出自于母亲之手。而他那个性格狂躁的父亲。在他母亲带他离开的这八九年里,一直在追踪与纠缠他们,他的母亲为了摆脱他,带着他和他的外婆不断地逃离,一家三口漂泊不定。
直到有一天,法兰基兴高采烈地告诉妈妈,爸爸的海轮在两周后会在在小城的港口作一日的停泊,他非常想跟爸爸见上一面,而且爸爸也应该见他一面。信中的“阿克拉”号就要真正地驶向面前,一直在为儿子精心搭建父爱港湾的母亲莉兹可是愁死了,她必须在两难中做出选择,要么告诉法兰基爸爸暴虐的事实,要么找来一个各方面都适合的陌生男士来装扮法兰基的爸爸一天。
法兰基外婆主张把实情告诉孩子,但莉兹不同意,她想要帮助孩子圆了这个梦想。可是到哪儿去租一个“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男人来做这个孩子一天的父亲?她想去酒吧里看看,可是到那里遭遇的全是对她色迷迷的眼睛,她吓得逃离了酒吧。
她在小镇上打工的零食店里有一个好朋友,是一个善良的女子,她了解莉兹家的情况,知道她现在的处境,决定要帮一帮她。给他推荐了一个男人。碰巧他正是“阿克拉”号上的船员,而且还居然符合莉兹在信中杜撰的所有谎言标准,堪称一个天才老爸。在孩子与父亲约定见面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们按约定见面洽谈,莉兹带去了“父亲”与儿子法兰基的所有通信。
孩子与父亲的第一次相聚非常成功,可见“父亲”头天夜里凭借那厚厚一沓书信做足了功课。在与孩子相处的一天里,他俨然一个慈父,带孩子到海边玩,父子两人在海滩边奔跑追逐嬉戏。他教法兰基打水漂,给他捡拾一块打水漂的“冠军石”。他陪法兰基去学校看他踢球,当法兰基犹豫着要不要接同桌递过来的厚厚一打卡片时(同桌跟法兰基打赌说他父亲不会陪他来学校看他踢球,赌资是一沓卡片),他用坚定的用坚定的口吻对抗法兰基说:“这是你应该得的,没什么。”…….
以上是英国电影《法兰基,我的爱》里的感人故事。
这个故事里最让我感动的当然是母亲莉兹,她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撒了一个很大的谎。而为了为圆这个谎,九年来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吃了太多的辛苦。
我想这个故事如果发生在我身边的现实里,大多是这样的版本吧——
这个孩子将在整个的成长过程中,听了无数次母亲对他暴虐父亲的控诉和咒骂,小孩就在对父亲的深深的恨意里成长起来。因为残疾,因为这样的家庭,因为这样的父亲,孩子也很难快乐自信的。长大了的孩子如果哪天表示出想见见父亲,母亲会歇斯底里地哭诉她含辛茹苦竟养出来了“白眼狼”……同样,单亲家庭父亲养的孩子,或者奶奶养大的孩子,孩子也在对母亲的恨意中长大。
谁能考虑到孩子心中的苦楚?
还有,一般家庭,聋哑孩子基本上就当做傻孩子养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