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8天2017-09-06阴转晴
口 要啥说啥 善于鼓励
在这里,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语言的力量。语言对人类的影响远处不在。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就是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国或“合纵”,或“连横”,改变了政治当时的政治格局。三国时诸葛亮的《隆中对》,就是一次著名的精彩对话。诸葛亮说:荆州北据汉沔,利通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用武之国,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荆州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你注意到了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益州这个地方也很重要,你注意到吗?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南和诸戎,西抚夷越,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一次谈话,树立的刘备的信心,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语言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实验。PPT9
下面,请大家按照我说的做:在3分钟时间里,你可以想任何事情,但是不要想白色的猴子,要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想白色的猴子,不要想白色的猴子。
大家刚才想的什么呀?
这个就是心理暗示,这个就是语言的作用。我不让大家想什么,大家反而忍不住要去想什么。
孩子们要考试了,你告诉他:别紧张,千万别紧张。那么在他的大脑中会呈现出 什么样的情景呢?就会呈现出紧张时的情景: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僵硬等等这些症状,结果是越想越紧张。那么应该怎样说呢?你就说:放松,放松。他的大脑中呈现的是呼吸舒缓,心跳平移,肌肉松弛,慢慢地就放松了。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么奇怪,说什么就来什么,并且他不接受“否定”的信息。我们听到的是“不要”怎么样,大脑反而会怎么样。
所以,我们想要什么的时候就说什么,不想要千万不要说。
有没有类似这样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朋友家吃饭。饭端上来了,母亲很细心地,把饭碗里面的芹菜挑出来。一边挑一边说:这个孩子怪得很,从小就不吃芹菜。朋友,随即附和,好多小孩子都不吃芹菜。可能是芹菜不合小孩子的口味。后来在吃饭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确实把非常细碎的芹菜沫,都挑出来了。
这个生活场景,相信不少人都亲身经历过,甚至就发生在咱们在坐的某一位身上。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母亲的行为就是在给孩子贴标签。他给孩子贴了一个“从小就不吃芹菜”的标签。孩子就会从心理上认为,我就是“一个不吃芹菜的人”。
而朋友的说“好多小孩子都不吃芹菜”。则是采取了一般化的说法。孩子听了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很多人都不吃芹菜啊,我要吃了,就和大家不一样了。
孩子把“芹菜”的碎屑都挑出了,这是在强化自己不吃芹菜的个性。
实际上,孩子可能是不爱吃芹菜,或者是某一次对吃芹菜有点反感,这些被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记住了。母亲就给孩子贴上“从小就不吃芹菜”的标签。结果呢,孩子就真的不吃芹菜了。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一个家长让孩子放下手机别玩了,歇歇眼睛,孩子就是不听。说了好几遍,没有效果。最后说一句:你这个孩子,就是死不听话,你看你啥时候听过大人的话了?
这个母亲就给孩子贴了个标签,贴了个“死不听话”的标签。孩子就会认为,哦,我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既然我“不听话”,那就不单是玩不玩手机,“不听话”,吃饭不吃饭,睡觉不睡觉,也可以“不听话”呀!于是这个“不听话”的孩子, 真的是越来越 “不听话”。
想要什么,就说什么。要贴标签,就贴你想要的标签。当你希望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就给他贴一个什么样的标签。慢慢地你会发现,他真的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比如,你可以给你的闺蜜,贴上一个会打扮的标签:哟,这件上衣配这条丝巾,真是绝配。哟,这个也能“混搭”呀,你可真有创意!没准过几天,她会到你面前扭一扭,你看我这一身怎么样啊?
大家回去以后 ,也可以试试给自己的老公贴个标签。
哪一天,老公给你做了你喜欢吃的菜,你就吃一口说,好吃,再吃一口,再说真好吃。等到老公眉飞色舞的时候,你再问,你是怎么做的呀?老公很好可能就得波,得波跟你说了,什么配料啦,什么火候啦。你再跟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这样做的,就是没你做的好吃。这个标签就算贴上了。没准下一顿这个菜又上桌了。
老公的厨艺就是这样练成的。
关注什么,得到什么。想要什么就说什么。不想要的千万别说。
贴标签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其本质是通过语言对人进行心理暗示,从而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我们给某个人贴上一个“认真”的标签,就是对他进行“我是一个做事细致认真的人”这种心理暗示,以达到使其按照“认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思想、语言、行为并最终成为习惯。
比如,你的孩子经常作业马虎,偶尔有一天很“认真”,或者是比较“认真”,我们就把这个“例外”当作起点,给他涂上一层淡淡的色彩,“今天的作业真认真呀”,“你认真起来,和平时还真的不一样呀”。说的时候一定要真诚,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确实发现了他的“认真”,对于他的“认真”你是很在意的。等到这种他很“认真”或比较“认真”的情况出现几次以后,你就可以肯定是告诉他,孩子,你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你做出来的事就是一丝不苟。要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比原来“认真”多了。
另外,要经常和孩子说一些废话,不要一开口就是人生理想,就是拼搏奋斗。平时多和孩子说一些废话,比如生活琐事、见闻、儿童影视等,既可以接近和孩子的距离,又能够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变化。废话其实不废。
我们还应该多给孩子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小学生练习书法快一年了,进步很大。家长想让他再练习下去,可是孩子的兴趣有点下降了。家长给我打电话,我给家长的建议是,把孩子的作品装裱起来,挂在他家的客厅里展示,遇到有感兴趣的亲朋还可以送人家。果然,孩子的兴趣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了。
2015年暑假去苏州,我发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公交站点儿,张贴的都是小学生的书法作品。你想啊,这对于这个小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到八十岁的时候都可能还记得: 我八岁时作品就挂在这个地方。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鼓励呀!
我们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四点,一是只有孩子真的表现出某个优点的时候,才能去表扬和鼓励他。比如,当孩子还没有表现出“认真”的时候,千万不要急于给他贴“认真”的标签,那样很容易被理解为“讽刺”,或者被当事人察觉贴标签人的意图而产生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不留痕迹。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要时常表现出“不经意”、“偶然发现”、“惊喜”的态度,从而让当孩子产生“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这样的感觉。三是要注意经常强化。只要发现表现出孩子表现出我们希望的品质,就要及时进行赞美和肯定。直到这种行为成为孩子的习惯,这种品质成为孩子的特点。四是要鼓励孩子的努力和态度而不是他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