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别人朋友圈发的美食图,我忍不住想点个深夜外卖。
等等,我是真的饿了吗?
我是嘴巴有感觉还是胃有感觉?
噢,那些图片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想象,美味得让我的嘴巴分泌很多口水,可是我的胃是饱的,好奇怪,好矛盾,怎么会这样?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曾经试过,嘴巴好想好想吃东西,可是我的胃根本就消化不动,总是胃胀胃痛,结果那段时间身体一直很不舒服。
我深入这种矛盾的感觉,我发现这种“饿”,不是生理上的“饿”,而是心理上的“饿”。
心理上的“饿”,是工作过多,需要食物要平衡这种“掏空”的感觉;是付出很多,需要食物来“填充”爱的感觉;是一种孤独和寂寞,需要“味蕾”的刺激,也是一种对家庭的吃的价值观的“忠诚”。
当我意识到这种“饿”的背后真正意图时,我就不再陷入到无意识的吃吃吃的模式里,在我们这个社会,只要我想,我可以随时开吃,吃什么都可以,这种可怕的丰盛的物质,让我陷入到一种“吃”的狂欢。
而现在,我不再是“奶嘴”式的自我安慰,而是意识到,我需要做些改变来改善我的饮食习惯。
1.适度工作,及时休息和放松,真的需要工作比较多,可以喝点汽水,偶尔撸串,刺激一下,但要及时意识到饱了,停下;
2.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照顾好自己,在付出和收获两着间做令自己满意的平衡;
3.关注孤独和寂寞的感觉,不抗拒,它来就让它来,它们会像海浪一样,退下去的;
4.给生活创造点刺激、新鲜、好玩的事情,多一些傻逼、搞怪、傻笑、蠢;
5.观察原生家庭的饮食习惯,在家庭里有潜在的价值观,就是要吃得好,吃得多,才能健康地活着,因为在过去,食物不够,人口过多,我们的父辈们根本吃不饱,饥饿的恐惧会让他们陷入无意识的“吃吃吃”模式里,情况已经变了,我不是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这种生存机制无效了,现在我可以选择我自己的饮食习惯了。
要改变真的很难,我很庆幸我学习了正念进食,慢慢地观察食物,咀嚼食物,感受食物的滋味,及时关注自己的胃,饱了到哪里了?该停下了。
不停地训练自己,有意识地从食物的狂欢里醒过来,意识到我的身体的感受,我的身体的需要,而不再是自动化地开启狂吃模式。
我很喜欢一个妈妈说过的一句话:我以前不爱做饭,可是为了女儿的一句话,我开始做饭,我突然发现,做饭并没有那么难,尤其是一家人坐着一起吃着热饭热汤,有说有笑时,我觉得这是一天里最美好的时光。
当她这么说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没有手机,这个妈妈在以身作则,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和亲密,那就是当下,我和你在一起,我相信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一定能够时时捕捉生活的美。正念,就像是这种时刻捕捉到,生活刹那的连接和美。
我们跟随着整个世界的节奏太久了,是时候跳出来,打破这种模式,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模式了!
40/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