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具清香味儿的,那一定是非黄瓜莫属了。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黄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如线丝瓜样细长、青绿色的,一种是如棒槌一样短而粗、淡青色的,前者表面的“刺”更胜于后者,颜色也更浓于后者,其清香味儿却较后者有些逊色。更主要的是,前者的根部有长长一节是苦的。聪明的商家正是揪准了这点,货比三家似的有意提醒说自己卖的是本地黄瓜……理所当然地高抬了价格,一斤要贵出好多呢!
我喜欢买“本地黄瓜”吃,不是因为它没苦味的缘故,纯粹出于一种恋旧情怀。其实,后者也有带苦味的。只是今天它的苦味儿不见了。小时候,大热天的中午,去地里摘黄瓜,母亲总是叮嘱,不要动着黄瓜藤,不然结出的瓜是苦的。遇到有黄瓜的苦味儿时,她便怪罪说,一定是动着黄瓜藤了。
话说回来,在瓜与藤分离时,出于母子连心的道理,怎么可能不动着呢?
※ ※
不经大棚的催熟,那完全是由着它的性子生长。合着时令的节拍,黄瓜真正的旺季在端午节前后到来。当然,有些赶早的人家,下种要早些,但也只提前十余天的时间了,不然时令也不允许太早。
那时,我年年就只见过一个品种的黄瓜,就是今天市场上卖得最贵的那种____本地黄瓜。由于生产队青一色只产那一个品种,没有可比性,我也就误以为全天下,它单调得仅此一个模型了。
那味儿是土生土长的地道,以致闻起来都觉得清香。对它的喜欢程度,已经到了:上学的书包里要偷偷摸摸装一根,午后放学回来,为解决耐不住的饥饿,也要主动去黄瓜园子里摸一根。不去皮,衣服上擦擦,弄来就啃。轮到吃饭时,那饥肠小肚就被黄瓜占去了不少的位置,弄得再也吃不下多少饭菜了。
尽管它受着我们公开与私下两线“夹击”,即便到了过市的时候,也依然有又长又粗、金黄色的大黄瓜没被摘走。其原因是与它们身上打的记号有关。块头大的、品像好的,在母亲眼里,它就成了来年希望的寄托了。于是,母亲就早早地在它们的腰间系上一根明显的草绳。我们再冒失,也不会去在有记号的 “种子黄瓜”上动心思。
公开“攻击”黄瓜的那条线,指的是一大家子人当顿吃的菜了。夏天的气候,给农作物们提供了生长的机会,它们奋力结出了满地的果实,像四季豆、豇豆、茄子、丝瓜、南瓜、冬瓜,天上地下,多得都给嘴们增加负担了。吃不过来的时候,猪们也跟着美美地享受。
在一切瓜果疏菜中,我至今也还记得,惟有黄瓜的清香味儿,让我们众口难调的一家人,有了异口同声的赞许。素炒以及加鸡蛋炒,孔干饭烧黄瓜汤,黄瓜烩手工面……等等,是我们在旺季到来的时候,变戏法儿享用它最多的品种了。
※ ※
樱桃好吃树难栽。如果不知道黄瓜的底细,哪个又晓得它的出处呢?是农村生活的经历,让我自信有这个发言权。
在黄瓜藤子干枯了时,母亲就把藤子拿去牛圈里烂粪,就此摘下金黄色的老黄瓜来。趁一家人都在家的时候,有如杀一头年猪那般隆重,利用老黄瓜做绍子,擀一顿手工面条吃。那自然甜、自然香的味儿,浓得让我一生难忘。烩着麦香的面条,即使撑破肚皮了,我们都还想吃。
里面的瓤子,便只剩下干瘪的黄瓜米了。把它抹在一叶棕上,以待第二年春天取下播种。这样保存下来的黄瓜米,不掉落,也不霉烂。
春节之后,在土里潜伏久了的黄瓜米,在天气转暖与水的作用下,芽儿便破土而出。等长成黄瓜秧子的时候,才拔去弱小的冗苗,或者送人,或者丢掉,或者绑成把,拿去售卖,也能有点儿收入。
如果弱不禁风的小苗儿要移窝栽下,就要弄来桐麻树叶,或者黄荆梢子,给它搭起一个防晒的“凉篷”。等太阳偏西,拿去叶和梢子,再用水侍候一下,夜里便是见风的成长。
待秧子长成苗儿的时候,便引来了捣蛋的黄瓜虫。倘若你偷懒,由它而去的话,黄瓜叶一定会被啃吃个精光。
放学的午后,太阳正旺,母亲煮着饭,便要闲着的我们去地里撵黄瓜虫。每次去都有收获,飞慢了的家伙,自然成了我们手下一命呜呼的败将。
现在我也还记得,当年为使黄瓜肯结,而付出的那些异常多的劳动。牛圈里草料和粪便腐烂后的农家肥,作为底肥施进土里,又在它们正在生长的时候,再用茅坑里人蓄粪便烂后的粪水去浇灌。它的好处强过了现在所用的化肥多少倍呢。那时,黄瓜苗子不搭架,在栽种时留下的空地,也完全够它们自由发挥。那土层啊,舒松得手指头都能插入。
靠土地的馈赠,我们村里的人们都得到了实惠。好多人家,在二月间青黄不接时,也有莴笋拿去卖,瓜果飘香时,更有瓜果上集市。六月是蔬菜的旺季,繁多的品种,在乡街子上摆起了长龙。人们用积攒下来的钱,为成堆的娃儿们交学费,为一家人换回柴米油盐酱醋。无疑,黄瓜便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
黄瓜是个宝,生活处处少不了。这是妻子对它的总结。
何以见得呢?对于小时候只拿它当糊口菜吃的我来说,是没想过其他的。
说话的当儿,妻子演示给我看。她拿出半截黄瓜,削皮见肉,皮也没丢,皮先贴在额头上,然后又把“肉”切了几片薄的,粘在脸颊两边……
爽!胜过面膜。要不,你也试试?
我就免了吧?你享受它湿润的水分,而我闻它的清香,这就够了。
那么财迷?一根黄瓜而已。
并非财迷,而是小时候就没养成这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创着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