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六零后最大的不幸就是这样,即便现实一片漆黑,在他们心目中似乎总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理想主义如影随形,大概要相伴终生了。
《邪不压正》前门车站的场景一出现,古城巍峨,梨花胜雪,美得不可方物。这是一个季节不明的场景,不是冬天,也不是春天,只是天地干净到一尘不染。北京,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即便现实的北京或者历史的北京其实并不如此,但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个完美的北京在。姜文可能有一万一个理由看不上冯小刚,但是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样一样的。
当然,冯小刚的北京,似乎更近一点,是七十年代的野湖,老炮身着呢子军大衣、手持日本军刀飞奔的场景,大概只有汤姆克鲁斯在《最后的武士》里的手持武士刀飞奔在漫天樱花雨里的场景可以比拟了。而姜文的北京似乎更有历史的纵深感,他把时间推到早已(或者说从来都是)面目模糊的北洋时代,让他对于北京城的那种幻觉更有说服力。其实在那一代人的心底里总有一个回不去的“北京”(南京或者上海)。这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未曾有。——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是与那个年代的人内心理想主义的现实失落感有关,这一点,我在关于《老炮》的评论里已经说过了。
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人一定会知道,姜文镜头中的北京是不真实的,而尤其不真实的则是北京城的屋顶。如果有心考证一下北洋时代的北京,凋敝衰败,断垣残壁,瓦菲如怒,哪里会像电影里那样纯净,几乎是一尘不染呢?——其实,那就是姜文的世界,大家如果还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记得《太阳照常升起》,就会发现姜文对于屋顶的喜好:那是一个没有束缚、没有阻碍、最接近天空的地方。难怪他自己也说:“屋顶之上有无限可能。”再看电影里出现在屋顶的人:关巧红、李天然,还有就是一些神秘的黑衣人(这是关巧红的队伍)。于是,我们就可以将这部电影从空间上进行一个简单的分割:屋顶之上与屋顶之下。屋顶之下是阴谋与争斗,是肉欲与权欲,是血腥与杀戮。而屋顶之上是爱情与正义。所以,姜文在屋顶上是花了心思的,那种明显浪漫主义到近乎梦幻的画面,就是告诉我们屋顶之上的世界是属于姜文的内心的。
当然,这部电影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只是,不能免俗地,在这里复仇与阴谋、与爱情纠缠在了一起。而且,姜文在李天然与关巧红身上赋予了哈姆莱特的延宕与迟疑。李天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要让朱潜龙与根本一郎在一起的时候实施复仇,但这样的机会迟迟没有出现,而且按照蓝青峰的计划,是想让朱潜龙杀了根本一郎。当然,在关巧红面前,李天然终于吐露真心,他怕自己在最紧要关头“被定住”。而关巧红的问题则是发现自己等待多年的仇人已经须发皆白,变得慈眉善目,于是无法动手。——当然,这也是内心延宕的一个理由而已。不过最后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成就,终于都下定了复仇的决心。所以,也可以说,这部电影说的是两个游移的心灵在屋顶之上逐渐成熟坚定的故事。姜文的浪漫主义与莎士比亚本质的不同是莎士比亚敢于面对主人公的毁灭,而且善于在这样的过程里让人们感受到超越于具体行为之上的精神的尊严与高贵;而在姜文这里,这种来自人性底层的懦弱、恐惧、彷徨则因为爱情而分崩离析,英雄最终成为了英雄。
更有说教意味的地方则是蓝青峰最后对李天然说的话:“你应该自己做爸爸了”。李天然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在认各种人做爸爸,李天然作为一个弃儿,先是先是认师父为父亲,所以姓了“李”。后来是将有救命之恩的亨德勒,一位美国大夫当做了自己的父亲。再后来则是蓝青峰(虽然身份模糊,但是是美国特务则是一定的)。大家可以发现一个细节,就是蓝青峰杀死亨德勒之后,让李天然改叫自己爸爸,李天然改口改得太过自然顺畅了,让我们都觉得有点别扭。但大家要知道,李天然从来都没有亲爸爸,他对于“父亲”的理解是与常人完全不同的。所以,《邪不压正》也可以概括为一部野孩子不断找爸爸,最后终于发现应该自己做爸爸的故事。——所谓“成长”的主题。其实中国文化一直有“找爸爸”的习惯,比如出自鲜卑的李唐,则认老子为祖宗;来自底层的朱元璋,则把“祝融”(祝融也称“朱明”)认作自己的祖宗。中国文化一直强调渊源有自,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服人,而姜文则觉得根本不用关心爸爸是谁,而是应该关心做谁的爸爸。(我怎么觉得姜文身上有一种民粹主义的气味呢?)如果允许我穿凿附会的话,大家有没有发现,李天然在屋顶上跑来跑去的时候总是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类似于忍者的箭衣(不过是白的)、女人的睡袍(这段太让花痴发狂了)、西式服装、日本和服……只有到了最后他穿上了关巧红给他做的一件让小伙儿“看着精神”的大褂(这件大褂,在电影里是有前后伏笔的,决计不是随意的一笔),是不是很有隐喻意味啊……
说到这一点,不妨再看看蓝青峰与朱潜龙,他们都各怀心思,不过投靠的主子不同而已。蓝青峰是希望借助于欧美的力量除掉日本,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朱潜龙则是希望通过卖身投靠日本而实现自己“反清复明”的梦想。为了他们各自的目的,都不惜出卖自己的亲情与人格,蓝青峰要将自己的义子作筹码,朱潜龙则杀死了自己的师父……其实都是机关算尽太聪明而误了自己的性命。所以,蓝青峰在生命最后告诫李天然,要自己做爸爸,就是从这样一个沉痛的教训里悟出的道理。
现在不少人看了《邪不压正》,觉得不知所云,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没有从大处看,被许许多多小的隐喻弄糊涂了,比如朱潜龙与李天然隔着根本一郎同时喊一二三把枪扔掉的桥段,比如关于日记的一些议论,还有就是关于影评人的调侃,这些其实都是随机的小调皮,如果隐喻都要成体系,岂不把人活活累死?另有一些则陷入到了考据之中,认真地去计较在那个时期蓝青峰属于某派,朱潜龙又属于某派,甚至要考证出根本一郎就是当时的某某人;电影如果等同于历史,那么艺术创作岂非毫无意义了?当然,如果只是关注到了力比多和荷尔蒙则更不足与议也。
总之,如果说姜文这部电影有隐喻,我觉得是一个大的隐喻,那是关于我们民族的隐喻,不过这个想复仇,想做爸爸的民族成长的隐喻实在是让人感觉异样的沉重。我从艺术上喜欢这部沉着痛快的电影,但是我从思想上却不喜欢这部充满了民粹主义色彩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