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家面馆,都有卖荷包蛋。两家的客流量都差不多,两家的荷包蛋的味道也没什么差别,但两家每个月卖出的荷包蛋数量却差很多。
其中奥秘只是两家询问顾客时的问题不一样。一家是规规矩矩的问一句,您要不要加个荷包蛋?另一家是问,您是要加一个荷包蛋还是加俩?
惰性容易使人们在已有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前提是这个选择对自身的当下利益影响微乎其微。
比如加一个蛋还是加俩,与不加蛋的区别对顾客的当下利益来说,微乎其微,所以顾客懒得在选项中加一个不加蛋的选项。
如果面馆的店家问,您是要吃两份面还是三份面?那再懒的人也不会默认只有这两个选项,因为我吃不下啊。所以,是店家的这副药抓的刚刚好,而不是这药包治百病。
再说说幼儿园食品管理的例子。不想让孩子们多碰的事物,得多一道找食堂阿姨要的步骤。这多出来的一道步骤,着实能给孩子们正向的引导。而这一道多出来的关卡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孩子们已经默认:在学校,没有办法和在家里一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假设这个方法放在家里,孩子要吃个垃圾食品得开十八重锁,从柜子里的箱子里的盒子里的袋子里取出来。那娃就要说了,干嘛把食品放在这么麻烦的地方呀,放在桌子上不就行咯。这时候,可能就得找您的另一半出来背锅了:我知道宝宝爱吃,所以我把它藏得好好的,不然就要给你妈妈偷吃掉,到时你要吃就没咯。
背锅的人当然是小孩越不想让他吃的人越好。取食品的时候还得越拖延越好,没准在拖延的过程中他已经忘了自己的诉求了。他偶尔想起来,还没法反驳你不给他吃。
药是好药,但没法包治百病。靠谱的还是成为一个对症下药的医生。所以,没事就往您药箱里多备备各种药,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