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星期三,晴,酷热
简书这个APP很有意思,一些在别的应用里需要付费的内容在这里竟然能搜索到,比如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在[得到]里这套课程要卖99元,一直没舍得买,既然在简书里找到了免费的文字版那就看罗。
这套文字版课程毕竟是30堂课,内容是比较长的,所以今天我读了一下午也只读完了三分之一吧,脑袋里嗡嗡的全是她的内容。正如她在里面所说你吸收谁的营养,就会变成谁。但是,我看东西从来都用批判辩证思维来看的,所以最终也只会是汲取她的营养,变成更好的自已。
产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好产品就是好营销,人人都应该成为自已的产品经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我们首先要从产品能力的概念定义来看。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重点,整合有限资源,将自已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获得回报的能力。
这个概念定义很厉害,实际上是把营销价值链上的“研发、设计、量产、推广、销售、售后”等几个环节都包括进去了,几乎等于是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就跟传统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底层逻辑。传统商业模式在筒仓式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将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效率环节完全独立起来,各干各的,相互之间缺少交流互动,正负反馈无法实现即时传递。TO B与TO C更是层层间断。因为短缺经济时代的大规模工业生产状态下,不需要过多考虑层级阻断的问题。销售经理是热门岗位,由他搭建起产品与市场的联系桥梁。销售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兴衰。为什么呢?因为筒仓管理法,将价值链条上的效率环节分开了,假设需求与泛指需求随着用户主权需求的到来已经市场溃乏了,但是旧的生产模式所形成的资源资产又停在那里,为了保值增值,只能靠销售经理到市场上对用户进硬广攻坚,摧毁防御拿掉选择权。所以,人们对销售人员产生极大厌烦,误将整个营销作业都推为推销进行诟病。
其实产品经理才是更符合营销理念的一帮人。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好价值网各个环节的解构重组,因为在产品经理人眼中的产品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产品经理看待产品的认知框架五个层次设计很有意思。
这五个层次是: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这里面还有人性中四种基础生物性情绪,即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愉悦就是需求得到了满足,不爽就是未得到满足。满足感,度量产品好坏、人与人关系的刻度,是一个人天分命运的密码。什么东西让你持续愉悦,什么东西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找到这个东西,让它长成原来的样子,这就是你的人生使命。基于满足感可打造出爆爽产品,这是对于爽点的掌控。
愤怒是存在感边界被侵犯了。
恐惧,就是边界,是存在感认识感的边界。你恐惧什么,你的边界就在哪里。愤怒也是一种恐惧,都是对危险的情绪表现。愤怒趋向于发作抗争,而恐惧则趋向于隐忍避闪。
基于恐惧可以打造出抵御恐惧的产品,是对于痛点的拿捏。
我不由在想,如果把码字写作当成一个产品,那么用户在这上面会有哪些痛点、爽点和痒点呢?首先,码字用户的痛点是沤心沥血写出来的文字得不到有效发表机会,出不了名成不了家,最痛的是变不成钱。目前用户的这种痛点得到了怎样的解决呢?
在发表机会上,简书、美篇、微信公众号等,以及各种在线阅读网站都推出UGC模式,由用户自已创作上传文章,获得曝光机会,打破了纸质刊物时代的高压垄断。在名气飙升上,各平台放牧式管理,主要靠作者自已在各自社交圈分流流量,平台也会精选在首页帮助部分勤奋优质作者增大见光率,但趋向于头部,普惠性较差。
在价值转换上呢,码字写手们主要靠打赏、付费阅读,征文奖金,纸质书发行版税等,运气好点的还能得到个IP影视版权转换获得票版收入。这种转换机制效率低下,最终的价值移动方向都趋向于头部大V,涓滴效应发挥不充分,只有1%的人获益,剩余99%的人的心血意味着即使不付绪东流,也是自慰式存在。
那么,这庞大的99%的人的热情、潜能、智力等难道就应该以这种离散状态存在吗?还有圈外的大批闲杂注意力,比如每天的刷微信刷微博弄抖音附着在上面的时间、智力、热情,除了广告模式在上面抠抠搜搜之外,是不是还有着巨大的能量有待聚合释放?
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至少可以说是在智慧潜能层面上被忽视的痛点。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机会窗口,很可能是继知识付费或知识服务之后的下一个趋势红利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