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性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8页
海伦·费舍尔在《最新恋爱心理学》中写道:“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会爱上与自己同种族、同社会阶层、同信仰、同教育和经济背景,在外貌特征、智力水平、政治态度、人生愿景、价值观、兴趣爱好以及沟通技巧等方面也与自己相似的人。”在大学里,学生们更习惯于跟居住在同一个走廊或同一栋宿舍楼内的朋友来往。因为熟悉会产生信任。
这短话的重点在于:熟悉会产生信任。”对此我深有感触,以前我在写字楼大堂上班时,经常会看到一个身材标致,外表动人的女生,但我们都在自己的工作轨道重复自己单调的工作,按说她不会看上我这种社会底层的男人,不过我心里产生了一点小邪恶,就经常碰见她时歪着头看她,开始她选择无视,不过后来慢慢的她开始寻找我的眼睛,甚至我能感觉到她的肢体语言在说:“快点跟上,我等你要电话号码。”熟悉会产生信任,信任会让关系建立更容易,随着交流接触的次数增加,很可能用这个理论找到你的爱情。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20页
人们往往把决策当作时间轴上某一个点的事情,先是搜集相关的事实、条件和证据,然后立刻做出决定。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是社会背景之中的朝圣者。我们路过充满各种人与可能性的环境,在漫步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进行难以计数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汇集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的目标、抱负、梦想、欲望和处理事情的方法。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段话:“你就是你过去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以及读过书的总和”。
我们为什么会有自己现在的目标、抱负、梦想、欲望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这一切都是你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和读过的书累积起来形成的。你过去看过了什么书,就塑造什么样的你;你读什么样的书,代表着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和杨绛写的:“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22页
他们开始逐渐在心里列出对方需要改变的行为习惯。不过,他们足够小心敏感,不会冲动地直接发起攻击。他们知道激进要么导致愤怒的反弹,要么带来长期消极对抗的情形。要想改变他人的习惯,只能慢慢来。
我上班有个搭档,有一天我去上洗手间,顺便玩手机。他看到了怒气冲冲的指着我的鼻子说:“你是不是觉得跟我上班很累?”我说:“你不让上洗手间啊?”“你是上洗手间吗?你是在玩手机。”我当时就不乐意了,你是打工,我也打工,你只是拿和我一样的工资,又不是领导,凭什么我玩几分钟手机,你就感觉刨了祖坟一样愤怒?他这样做的后果第一是导致愤怒的反弹,第二是导致我们俩长期消极对抗。要想改变他人的习惯,只能慢慢来。我的朋友冯先生,遇见我之前四五年没读过一本书,后来他想改变自己,慢慢开始读书,可是觉得很难受,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想把野惯的心收回来对他而言很难受,不过他和我都知道:改变自己和他人的习惯,只能慢慢来。因为激进会导致两种后果。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30页
来自进化历史长河中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基因,流传了成千上万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信仰,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文化,流传了几十年的信息被我们称为家庭,而近几年、近几月、近几天甚至近几小时出现的信息被我们称为教育和建议。
据说冯仑说过:“时间决定一件事的性质,包括企业的性质。比如赵四小姐16岁去大帅府跟张学良,她去1年,是作风问题﹔去3年,是瞎搅和﹔一去30年,那就是爱情。”
还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耐心决定境界:付出一点就想马上有回报的人适合做钟点工;如果能耐心按月得回报,适合做工薪族;耐心按年领回报的是职业经理人;能耐心等待5年的是企业家;能耐心等待20年的是投资家;能等待100年的是教育家。眼光长短决定成就高低。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39页
塔尼亚·沙特朗和约翰·巴格发现,经常相互模仿的两个人会更加亲密,反之亦然,亲昵的两个人会经常相互模仿。
这很像夫妻相,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得久了,表情动作彼此模仿,会越来越像。其实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珍爱自己,看到跟自己相像的人格外顺眼,从一开头就是拿自己当范本选择另一半。常常接触,心灵相倾,习惯趋同。人们对熟悉的事情容易有好感。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81页
泰勒女士坚定的相信,当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在一个人的大脑内碰撞时,就像两个星系在宇宙空间合并,创造力就是这样出现的。
这有点像“美第奇效应”:当思想立足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交叉点上,你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组成大量不同凡响的新想法。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144页
人类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人们有能力发展出先进的文化。文化是一种集习惯、行为、信仰、观点、和应变能力于一体,能够规范并指导人们生活的事情。文化能够传达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包括如何避开有毒植物、如何组建成功的家庭结构等。
大家都认识文化这两个字,可是我从来不知道文化是集习惯、行为、信仰、观点、和应变能力于一体,能够规范并指导人们生活的事情。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有内容,有故事。我写过一篇短文《成功是开卷考试》,那么要想成功需要哪些好的习惯、行为、信仰、观点呢?我们可以从历史故事中发现什么呢?不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成功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如果一切都自己去体验再得出结论,生命根本不够用。失败的人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成功的人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学习。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148页
她需要知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她纵观世界,也便读历史,希望能在其中探寻到对她有所助益的线索和经验教训。
我大量读书也是想知道人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想找到对自己有启发的资料或者能给自己带来灵感。记得有句话:“读书的人可以体验50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无意之中看到一句话:“电影延长了人类三倍的生命”。因为看完一部电影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过,人还可以这么活。
当我们慢慢长大了,我们想知道更多的东西,我们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活的,我们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疯狂的,我们想知道世界上最刺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可现实是我们长大了,我们发现自己很多梦想无法实现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书籍和电影这扇窗户去外面看一看。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150页
那些身处“倾向进步”文化之中的人认为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之中的人则更倾向于听天由命。身处倾向进步文化中的人们认为,财富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可以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而在身处抗拒进步文化中的人们看来,一切都将保持现状,永不改变。
我喜欢看美国作者写的书,或许是我察觉到美国作者是倾向进步文化之中的人,而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父母都是抗拒进步文化之中的人,为了避免被他们同化,所以我大量阅读外国书籍。当然这样的副作用是很多人觉得我是怪胎。关于财富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我也非常认同,创造就是两种以上元素的组合,也就是说创造财富就是把两种以上的元素组合起来,达成资源合理配置,利益最大化。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169页
中下阶层消费者在周末想要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这样他们能够放松,而富人想要读书、锻炼、养生,这样他们能提升自我。
我现在所在的正是社会底层,周围的人花钱和花时间最多的事情是买六合彩、抽烟、喝酒、大吃大喝、一周七天看肥皂剧、嫖娼、打麻将、打金花……这些行为给我的感觉就是纯粹消费,我不知道哪些行为是投资,或许读书、写作、锻炼、认识有学习意识的人、应该是属于投资行为。我花钱较多的是喝酒(可能为了缓解苦闷吧),买书,花时间最多的是每天读书,写短文。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205页
蒙塔古认为,大脑的主要作用就是建模。我们不停地在大脑中构建小的预测模型,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假如我们的模型与实际发生的事情相吻合,我们会体验到甜头;如果不吻合,那就麻烦了,大脑不得不弄明白究竟出了什么差错,并将对模型进行调整。
我在想为什么自己会读那么多书,现在想来:读大量书的目的是建立各种模型,帮助自己预测未来,当我大脑里的模型和外界冲突时,我就会再读一堆书,(也就是寻找新的模型,调整之后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建模〉调整〉建模〉调整――这个简单的模式引领着我们不断成长进步。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213页
她开始复述古老的企业家格言:并不存在失败,这不过是学习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有一次我在群里得瑟:“如果按照丘吉尔所说:成功就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依然兴致勃勃,乐此不疲。那么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都是成功人士。”有人就喷我:“这是我听过最一本正经的扯淡。”其实认真想想,学习、成长、成功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很多失败累积出来的结果?成功只不过是不断试错的副产品。
戴维·布鲁克斯《社会动物》252页
然而真相却是,人生总是会不断地失败。我们仅仅是通过一系列受控的错误而前进。每一步都是部分性的失败,需要下一步来矫正。不妨把它看作走路,每一步你都在转动身体时失去平衡,而后你会迈出另一条腿来支撑。
仔细想想,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部分是失败的,不过我们再行动时顺便就矫正了。比如小时候学走路,开始爬,然后尝试站起来,站到一半时会蹲下,然后再次尝试站起来,经过多次尝试之后,终于站起来了。失败不正是成长的代价吗?拒绝失败也就放弃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