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作者是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他拥有13年的心理咨询经验,累计接待超过6000名来访者。这本书受到了众多大咖的诚挚推荐,例如蔡康永、马东、武志红等。我听到此书时也觉得内容真好,在此整理读书笔记分享大家。
这是一本关于改变的书。陈海贤老师认为,所有了不起的源头,都在我们自己的体内。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想改变,我们都可以迈出改变的步伐,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本书不仅包含经典的心理学理论,还记录了作者多年来的实战经验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知识以及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吧。
01开启行为改变的4个步骤
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很多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有些转变是由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转变是由我们自己主动发起的。试想我们,曾经很多次想要转变,却总是没有行动,我们的内心总会阻碍自己做出改变。因为人的内心有与生俱来的防御机制,它追求的是稳定可控,所以它会无意间排斥改变,于是,我们常常半途而废,陷入迷茫。原来有这个原因啊。
想要自我改变,可以先开启行为的改变,学习有效开启行为改变的4大步骤:
1:必须意识到,关于改变,每个人都有选择。
我们一直都有选择。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就会限制自己的思维,改变就更难发生了。
2:明确改变的本质是创造新经验。
用新的经验代替旧的经验。通过一些新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然后让自己切身地体会到它。
改变会让我们感受到两种好处,一种叫做期待的好处,一种叫做经验的好处。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如跑步运动,拥有苗条的身材。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如睡懒觉时的温暖。
3:重新认识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给生活带来了控制感。我们感到焦虑时,会特别需要控制感,因此也就会抓住我们原有的应对方式。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长长的过去,这些过去不在环境中,而在我们的大脑里。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成功走出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能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
4: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套心理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要做出改变,我们必须先看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恐惧是什么,只有找到恐惧的来源,才能找到阻止行为改变的关键源头。
02实现改变的4大原则
1:检验人生假设。
第一, 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新行为,测试基本假设。
第二, 对比真实情况,看看和原先设想的有什么不同。
请试着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检验行为背后的假设。
比如小艾不敢在会议上发言,那可以尝试在一个不重要的会议上,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然后,看看真实情况和原先设想有什么不同。
2:小步子原理。
小步子原理就是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然后通过不断获得小的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从而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它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重点不是结果,是此时此刻的行动。
3:培养“环境场”。
所谓的“场”,是我们心中关于空间功能的假设。
第一,别人在空间里的行为,会对我们造成暗示。很多人喜欢去图书馆学习,原因就在此。第二,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学习氛围好的环境场。如规定自己在书桌上,就只能学习工作。明确学习这个环境场的边界。
4:情感触动。
每个人的躯体内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感性自我,一个是理性自我。其实改变的关键在于爱与期待。不是焦虑恐惧。给予自己爱和怜悯,是驱动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
03发展成长型心智的3种方法
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它具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决定了我们如何追求成功和幸福。
二,心智模式塑造了我们的经验,并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对于半杯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绪。
三,不同的心智模式会引发不同的行动。
心智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的心智模式,另一种是消极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前者会引发我们的探索和变化,而后者会引发防御和静止。
防御型心智有3种典型的表现,它们分别是: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些思维会阻碍我们的改变和发展。我们可以结合如下概念,去对照生活理解,从而去认知这些思维模式。
僵固型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防御心态。面对挑战的时候容易放弃,容易把批评当作是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反而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当世界不符合头脑中的规则时,就会表现出怨恨、焦虑等负面情绪。
比如一个有“应该思维”的妈妈,就会让孩子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让孩子改过来。
绝对化思维指的是,容易把所受的伤害抽象化,扩大内心的防御范围。
防御型的心智模式会让人失去成长的机会,而成长型思维则会推动人们不断创造,实现自我进化。
书中分享发展成长型心智的方法:
1:培养以目标为导向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然后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2:使用控制的两分法,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控制的两分法指的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去专注精进能控制的部分,不可控制的则顺其自然。
3:掌握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所谓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与之对应的就是远的思维,它指的是关注那些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学习近的思维,让心安顿下来。
我们要关注现在能做的事情上,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
04如何建立健康的关系
个性决定了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怎么想,怎么做。但从关系的视角来思考自我,就会看到: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在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我们的个性,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想法和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理解。
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家庭里有家庭关系,工作上有工作关系,哪怕在地铁上,旁边都是陌生人,那也是一种关系。
二,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有些人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但在朋友面前又可以玩得很嗨。
书中马尔瓦的传奇教师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关系变了,学生的表现自然就变了。我们在教育上,也要真诚地相信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并不断地鼓励他们说:“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很好。”我也经常对孩子这样说,有时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看不到自己的潜力,需要我们鼓励和引导。当付出行动,看到满意的结果后,孩子会更有自信去克服他们觉得难以完成的事情。
三,决定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
所谓的人格或者个性,是人在某一段特定关系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行为也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混淆自我与他人的感觉和责任,从而陷入一种奇怪的关系——虽然彼此紧密联系,但又相互折磨,想要脱离,却无法改变,这就是陈海贤老师说的“关系的纠缠”。
我们常常希望对方能想我们所想,如果对方没有做到,就会对我们产生一种伤害。
关系纠缠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难题,来源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陈海贤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课题分离”法。“课题分离”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
判断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我们结合三种典型的难题来解释一下如何运用课题分离。
难题1: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
“表达需求”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选择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他们的课题。要勇于真实地表达自己。
难题2: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比如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情;是接受还是拒绝,这是我们的事情。我们不可以因为自己无法拒绝,就埋怨别人提要求。
难题3: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做尝试。比如想找一份工作,只要在认真准备过后,成功地把简历投出去,课题就完成了。
“课题分离”同样可以解决家人之间的情感问题,只是处理的难度会高一些。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家庭里想不通的问题。
无论是在什么情感纠缠中,善用课题分离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化解很多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和羁绊。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分清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即可,而不是妄图去控制我们不能控制的事情。
05重建全新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的发展常常需要经历很多跨越式的转变,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剧烈的变动和强烈的不安。我们在新旧交替的关口,茫然无措。这就是常说的“转折期”。如,刚毕业,辞职创业,恢复单身等。
转折期对于自我发展非常重要,每一个转折期都在更新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都在为我们的自我增添新的内容,让自我不至于寡淡无味。
人是需要转折期的,过程痛苦,但必不可少。想要实现自我的发展,就需要经历多次脱壳,而且需要承受由此带来的痛苦和迷茫。
迷茫中的3种典型心理:
迷茫主要来自于意义感的缺失,意义感的来源有两个:目标感和人际关系。没有目标,那么工作和生活会变得空虚,缺少力量感。而人的意义感是在关系中编织出来的。
人们因为很难重新开始,完成重要转变,所以会出现3种典型的心理反应。
1:试图回到过去。大脑会本能地抗拒变化,所以它会用提醒损失的方式,让我们尽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2:想要尽快结束迷茫,达到未来。转变的过程是有节奏的,迷茫期,要学会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无所事事,然后耐心等待,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发生。
3:敏感。陈海贤老师认为,人们变得更加敏感,是在新旧交替的阶段,获得了一种空间,这种空间让他们可以和更广阔的精神领域建立联系,能让他们从更本质的视角来审视生活。
迷茫期对我们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清理掉旧的意义,让新的意义慢慢地成长出来。迷茫期的我们看似痛苦,但也在不断积蓄着重生的力量。
如何在转折期中重建全新的自我呢?
褚时健72岁时,从企业家沦为阶下囚。在他84岁的时候,褚橙开始在全国热销,褚时健成了橙子大王。他的重生让人惊叹。陈海贤老师从转变过程的角度,总结出重生的两大要素:
1:偶然和意外。了解偶然和意外又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必然。
2:另起炉灶。
我们需要和原先的目标分离干净,既不要想着避开原先的伤痛,也不要想着去弥补损失,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开始。重生需要容纳变化的能力,也需要放下原先经历的能力。
人一直想着弥补损失,所以就没有办法真的结束,重新开始。
想要重生,就要让生命中那些原本已经腐朽的东西在变动中成功脱离,这样才能把最有活力的部分保留下来。如此一来,我们才会有新的身份,新的事业,新的自我,重新出发,直到下一次转变的到来。是啊,我们要去除身上的死能量,焕发新的生能量,让自己变得更好。
给自己勇气和信心,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当你面对困难和挫折,仍勇敢地做出改变的时候,你就已经成为了不起的自己。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小步子原理养成一个习惯,可以通过环境场边界去学习工作,可以通过思维方式的理解,让心智变得成熟,通过关系了解自己行为,通过课题分离法解决人际关系烦恼,通过放下重生,让我们有力量去改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