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精气神。邱清泉、黄伯韬、喻英奇、廖耀湘、沈鸿烈、杜光亭、陈辞修、孙元良、刘玉章、胡琏、陈长捷、黎玉玺、高魁元、何敬之、黄仁霖、刘安祺、萧毅肃、王耀武、薛伯陵、郑洞国、黄旭初、常持琇、郭寄峤、蒋纬国。这些名字蘸着中国士大夫案首砚上的墨香,个个精巧灵秀、读来朗朗上口;字面的背后,含蕴着中国传统文化最雅致的矜贵,散发着淡淡的人文气息。
如今,故国不在,这份雅致的矜贵与人文的气息,在神州大地上不复存在,已逾六十年矣。时至今日,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只有在古纸堆里追忆他们的风华,而在这些所有的人中,我最喜欢的名字,就是徐庭瑶。
徐庭瑶,三个字读起来韵律极美。看字面的意思,就能猜着他的家世一定不错,不是书香门弟,就是爷爷是个落弟的秀才。孙儿出生,定要起个响亮而又藏秀的名字,盼望这个孙儿能出人头地,光大门楣。
徐庭瑶到底还是很争气,文绉绉的名字与外表,却成了民国时期二个半军事家中那半个(一位是蒋百里,一位是杨杰;另有一说是三个半,算上白崇禧)。徐庭瑶1892年出生,24岁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第三期。初入军界小试牛刀,就崭露头角,军事素养让军界名宿推崇备至。他不比蒋百里的雄才韬略,也不若杨杰的作战计划翔实完美,但徐庭瑶是整个民国时期,是军事理论与实战操作结合最完美的指挥官之一。使得天子门生的黄埔将官也被徐庭瑶才干深深折服,这样的人才自然得到最高军事当局的重用。徐庭瑶从革命初期,从一名底层军官做起,每仗必能身先士卒,以一当十。从连长、营长、团副、团长、第四师副师长,35岁时已经成为国民革命军精锐第一师的师长。
内战同胞相残,没有名垂千古的将军。1933年初,华北告急,日军在128名骑兵占领热河之后,剑指中原。宋哲元19路军独木难支,国难当头思良将,蒋先生遂点将徐庭瑶组建第十七军,率部北上,在北平郊外的中国万里长城上,徐庭瑶让心高气傲的关东军见识了中国军人的谋略和顽强。
徐庭瑶是将将之才,但他更深谱在热兵器时代的用兵之道。他知道他的部队虽是国军精锐,但是和有着日俄战争传统,装备精良的关东军相比,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第17军辖两个师(后补第83师),关麟征第25师擅攻、黄杰第2师擅守。徐庭瑶先遣25师抵达长城古北口,刚抵达就发现阵地已失,关麟征带头冲锋勇夺阵地,自身已负伤累累,当日军得知对方是国军精锐时,立刻调集关东军主力围攻古北口右翼,冲破东北军的防地,意图迂回包抄25师,徐庭瑶立刻让25师跳出包围圈,撤防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门,构筑坚固工事,但日军凭借着强大的陆空火炮支持,让25师损失惨重,徐庭瑶让代理师长杜聿明坚守阵地,等待援军到来。
3月13日,黄杰率第2师抵达南天门接替25师防务,14日德式装备第83师刘戡也率队到达,加入第17军序列,至此中日两国最优秀的健儿皆聚集于此,日军对南天门志在必得,徐庭瑶也下达了要在此地与日军死拼到底的命令,即使惨败,亦让全国同胞看到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4月23日,日军集结重兵蓄势待发,先用飞机和大炮在南天门的阵地上,连续五昼夜不停歇的轰炸,构建的工事全部摧毁,然后步兵配合战车蜂拥而上,躲在山洞与山腰的中国勇士,拔开被炸死的弟兄和头顶的砾石灰尘,端起中正式步枪,迎头痛击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厮杀和炮声混在一起,短兵相接之处是刺刀与刺刀的对决,倒下的军人,不是躺在了故国的家园,就是死在了异国他乡。中国军人顽强血拼到底的意志,前后四次击退崇尚武士道精神的日军,青天白日旗在山顶的寒风中仍猎猎飘扬。日军再次迂回作战仍未得手,情急之下把所有的炮弹倾泻在南天门制高点,血肉之躯终不敌钢弹火炮,日军占领制高点,所有阵地均在关东军视野之内,此战第2师13000余人,伤亡达6000,毙敌3000多,整师已到战斗承受的极限,徐庭瑶速命第2师撤防,调83师补防,但已经于事无补,国军虽英勇奋战,誓死抗敌,但阵地逐次被攻占,师长刘堪悲愤不已,拔枪欲自杀,幸被参谋长拦下,全师撤到有利地形之,坚守阵地,直到中日签订停战协议。
说到底,徐庭瑶率领的第17军在长城抗战是打败了。但胜者是侵略,胜之不武;败者是保家园,败的悲壮,日军豪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被徐庭瑶与宋哲元率领的中国军人击破,给中国政府取得了四年的备战时间。
这是中国人的顽强与坚韧,暂时止住了日军的野心。之后的十二年里,徐庭瑶与其他的国军将领,靠着这份精神,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徐庭瑶那一代中国军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淫里,都有着儒雅温敦的风范,但遇外敌入侵的时候,他们又有着勇武果敢的豪迈。构成了华夏文化里最惊艳传神的一道风景。
今天,这份儒雅温敦的风范,这份勇武果敢的豪迈,连同他们美到极致的名字,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