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第一次参加读书会的活动,发现在阅读的内容和方式上都颇有深度和分量,许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颇为欣喜。第一次活动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老师在中学教育方面的理想和情怀很令人感动;同时为全书做了导读和指引。现整理部分笔记如下:
有关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人。
人文教育的作用:
①使人免于简单重复观点的毒害,进行常识的补充和恢复;
②微解读、批判社会热点事件提供思路和视角;
③提供课本中不常见的词汇;
④有些文章未必解决问题,但至少建立了问题
有关阅读
阅读的方式:完整阅读还是了解核心观点?
前者重在“认识”,书中内容成为认知的一部分;后者重在“认可”和“相信”,书中内容成为思想的一部分。(完整阅读后要领会核心观点,否则就只是成为知识,而没有内化)
有关公益
有价值的公益,要给出公益杠杆(相对于一线的实际工作,二线的支持更有价值)。所以读书会发起“寻找”的活动,而非代替他们推动教育发展;希望这些人成为杠杆,影响更多的人。
公益其实是满足施予方的需求。
一些句子:
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现代社会不缺乏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缺乏构建问题的能力
执政者真正有诚意的民主,应该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论,二是教育。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
读无用之书,方能做有用之人。无用的阅读,不仅有其潜在的价值,也可引申出“有用”的实际的链接。
序言书摘/整理
“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求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
社会上对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的宣传并不鲜见,所以有“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存在,他们讲起“人文精神”头头是道,在行为上却是惊人的世故,用表演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
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更是社会教育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
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直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
……
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使“人”变成了“狗”?爱因斯坦指出了三点:一是“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二是“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三是诱惑人们“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同时灌输一个观念:“成功”的标准就是成为“人上人”,要“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和体制下,成功者就成了前面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失败者就失去了生活目标,落入了颓废、虚无,混世。这看似极端的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讨论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真正缺失。
2015.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