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启一本新书——历史学者张宏杰的作品《曾国藩传》,让我们一起了解曾国藩如何以一种笨拙的精神,诠释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起点极底,但抵达的高度很高。
曾国藩的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身体也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他出身平常,年轻时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差。
但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成为人生的基石,最终从笨人到圣人,成为达清王朝的最后领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可以说他的一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
今天我们阅读的是原书的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的故事),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1、父子双双去“赶考”曾国藩生平的第一大转折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个清晨,曾国藩和父亲曾麟书并肩去赶考秀才。这一次是父子俩第六次并肩去赶考,对父亲来说已经是第十七次踏入考场,而曾国藩也是第六次了,因屡次失败,这对父子在湘乡已经是一对“名人”,成为被嘲笑的对象。
每一次考试,对曾国藩父子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经历。
首先是辛苦。去赶考要提着沉重的考栏,用来装考试用的笔墨纸砚、书本还有食物和水果,加起来有二三十斤重。每次都要提着考栏往返六七百里地。
其次是屈辱。考场对读书人豪不尊重,每次都要接受各种搜检,考试的房间也是狭窄低矮,个子高的站里面连腰都伸不直。但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的打击以及他人的嘲笑讥讽。
这一次,曾麟书终于考上了秀才,而曾国藩不仅落了榜,还被主考官“悬牌批责”,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说,此文是文理欠通的典型,文笔尚可,道理没讲通,大家要引以为鉴。
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一下曾国藩不光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2、越笨拙越努力
这次“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极大,这是他长大到这么大第一次被大家当众批评。回家之后,曾国藩一头钻进书房里,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自己太笨了。连续六次考秀才失利,让曾国藩确实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虽然自己有着积极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匹配的大脑。那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于是他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要挽回自己的颜面。
他把自己历年的考试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看来看去,曾国藩终于总结出,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时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又一次踏上了科举之路。这次入场,曾国藩自信已经找到了作文的门径。曾国藩悟到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
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胸中构思好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地展开,最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他顺利地考上了秀才。因他已经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越来越得心应手,第二年的秋天又考中了举人。事实证明,被主考官“悬牌批责”,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再一次进京拼搏,背水一战,终于高中进士,中了进士之后,曾国藩满怀兴奋地又参加了一次考试,并顺利地进入了翰林院。
这样,曾国藩就在仕途上获得了一个绝佳的起点。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崇上笨拙。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
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是逆境商数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那些有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结果走不远。所以,“笨拙”看起来慢,其实越到后来就走的越快,就好比盖房子,因为基础打的牢,房子就盖的比别人高。
3、曾国藩的自卑与焦虑
高中进士之后,曾国藩衣锦还乡,在家里休息了将近一年。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国藩告别家人,从湖南启程前往北京当官,正式开始了京官生涯。
来到北京前,曾国藩是相当的踌躇满志的。因为科举的成功让他找到了自信,但是到达北京之后不久,曾国藩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
翰林院集中了当时全国精英中的精英。和他们一比,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严重缺陷。说着一口难懂的湘乡土话,穿的也土里土气。
最重要的是他还没怎么读过书,曾国藩以前读的基本都是应试教材,精力都用在了八股文上,除了四书五经之外没读过什么书。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入京为官的曾国藩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成了曾国藩新的焦虑。
曾国藩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第一个是浮躁、坐不住、爱串门、爱看杀人: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经常跟人发生冲突;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第四就是“好色”,喜欢看美女。
4、三十而立,学做圣人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不为圣贤,变为禽兽”,要么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要么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路可选。
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写日记”,还专门向唐鉴请教。
首先,他把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每一个念头。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对自己最爱犯得“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点自己起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即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曾国藩还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的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项成果就是戒烟。戒烟成功,极大增强了曾国藩“学做圣人的”信心。他自以为通过记日记,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点,但通过数月之后,他发现,戒烟乃是“脱胎换骨”事业中最容易做到的事情。要想改掉其他缺点,则远不如戒烟那么简单。
在曾国藩的日记中,记录了大量自我挣扎的例子。比如:朋友叫他去自己玩,曾国藩因抹不开面子就去了;虽然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立誓不在与人吵架,他却又与人爆发了一场大冲突;至于妄言、名心,更是几乎每天都犯........
经过不断地失败,曾国藩领悟到,“学做圣人”是终生的事业。许多根深蒂固的缺点、毛病,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慢慢化解。因此,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重要的是韧。
因此,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
从曾国藩的日记,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有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
六十二岁时已经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记中的自责自省,和他三十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仍然一模一样。他用三十天戒了烟,然后用三十年来戒掉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曾国藩的修身过程对于后人的最大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的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曾国藩一生成功地第一个要诀,就是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使他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
亲爱的小伙伴,今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到了曾国藩是如何通过笨拙的努力考上进士,到北京做官。在发现自己和别人相比,有很多严重的缺陷后,立志做圣人,用记日记的方式来反省鞭策自己。
那么曾国藩的立志对他以后在京的当官之路会有什么要的影响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期待我们明天的阅读吧。
曾国藩的转折点是主考官的“悬牌批责”,回想你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是什么,它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思想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也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共同成长,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