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杨威父子上《天天向上》,杨阳洋站在方凳上,低着头一动不动,不停地掰着手指头。比起上一期的贝儿,在台上跑着笑着,叫着喊着,和观众互动,简直有天壤之别。
从节目中得知,杨威的家教应该是比较严格的,杨阳洋做错事,会被面壁思过15分钟,思过不诚恳,爸妈不满意,要重来一次。他家里有一面思过墙,在记录片中,我就看到杨阳洋不好好吃饭就被罚站了。妈妈杨云还透露,一次杨阳洋发脾气说不要爸爸了,妈妈为了惩罚儿子,就把他带到一个垃圾场扔在那里不要了。妈妈的理念是,一定要让小孩知道害怕,不能做不能说的事儿,严惩之后下次就不敢了。
我突然很心疼杨阳洋,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杨阳洋特别懂事,有着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稳重。他总是很好地执行外出的任务,牢记分工,很有责任感。看了这期《天天向上》后 ,我似乎明白小小孩儿懂事的背后还藏着一份恐惧。
杨威夫妻都是运动员出身,可能他们的童年都是在教练严苛的要求中长大的,身上肩负着大于常人的责任和荣誉。要处处和人竞争,要做到最好,不好便会受到责罚。所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方式加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杨阳洋在节目中很少笑,虽然哭得也不多,可一旦哭起来便是满腹委屈或愤怒,不像“姐姐”或“哥哥”那样没心没肺地想哭就哭。杨阳洋上《向上》紧张也好,在《去哪儿》中的不足够放松也好,是因为孩子内心的恐惧,担心被比较,被抛弃,不被接纳。
贝儿则完全不同,她在节目中是彻彻底底的“玩”的状态,对村长布置的任务心不在焉,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便把给老奶奶买礼物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在《向上》节目中乱跑乱说,把书架上的书随意送给观众,陆毅夫妇也任由她疯之乐之。 陆毅说对女儿是富养的,女儿有什么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所以贝儿的内心是安全的,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她的世界是完全敞开明亮的。她童言无忌,她古灵精怪,是因为她没有恐惧,永远不用担心被比较,被抛弃,她有爸爸妈妈足够的爱。她是最像孩子的孩子。
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乖孩子的伤最重》,曾经为一个孩子写过一封信,转载如下:
亲爱的木子同学: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乖孩子的伤最重》,不知怎的,脑海里总会浮现你的身影。
每当我走进教室,你永远总是端端正正地坐好迎接我的目光,从来没有丝毫的倦怠,哪怕你正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只要我拍手示意让同学们坐正听我讲话,你便会立马放下书本洗耳恭听。哪怕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申老掉牙的班级纪律或学校常规,你专注的眼神也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过我。有了你的优秀表现,我总是大力的表扬你,以此来鼓励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可是,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这么配合?
从一年级开学至今,你从来没有和一个同学发生过争执,闹过不愉快。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你,不说你好。期末的“校园之星”评比或“免试特优生”评选,你的票数总是高居榜首。唯一的一次,班里的“调皮大王”小吴百般刁难你,你忍无可忍,推了他一下,他使劲的揍了你,你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当班干部告知我此事,我向你了解询问时,你竟然一个劲地说:“没什么,没什么,我也有不好,我先推了他。”我知道,他能把你激怒,可见他的过分?可是,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这么隐忍?
记得有一次,身为数学课代表的你忘了及时收作业,老师生气地说要撤掉你课代表的职务。你害怕得趴在桌子上哭了很久很久,我安慰你说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吓唬你一下而已。后来你凭着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保留住了课代表的职务,可你却在作文课上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感谢信,感谢我对你的安慰和鼓励。其实我并没有做什么,安慰一个哭泣的孩子,是老师最应该也最平常的一件小事而已,可是,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如此在意?
每一个课间,只要见到老师,你总会毕恭毕敬地向老师问好,文明礼貌固然是好,可我总觉得这问好声中缺了孩童固有的本真,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如此谦卑?
课堂上,只要我经过你的身边,你总是不由自主地要伸手遮挡正在做的练习本,你是害怕我的表扬还是批评?亲爱的孩子,你为什么如此不安?
……
对你,我的脑子里存着那么多的“为什么”。今天,我隐隐约约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乖孩子,常常得付出自信和自尊的代价来讨好成人。
请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他是不是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的理想孩子?当孩子在做这样的努力的时候,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
我只是感叹人间有太多儿时受虐的小孩,长大后反而成为施暴的大人。
或许他们小时候,对暴力或操控行为的体认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也许他所处的环境,无法让他学到其他比较好的对应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怀疑自己的觉知,甚至觉得那种暴力或操控是对的。”
亲爱的木子,这是书中的几段话,也许你看不懂,没关系,我看得懂。我知道你是个乖孩子,听话、守规矩、懂事、有礼貌、识大体。我也和你的父母多次谈到过你的性格。就在你和小吴发生争执的那一天,我对你的妈妈说,我多么希望你能当着我的面狠狠地揍小吴一顿,可你没有,你选择了隐忍甚至认错,我的心很痛很痛。妈妈听了我的叙述,不知不觉流泪了,她说,从小到大,她都要求你做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每一次你和伙伴发生争执,妈妈总是要求你退步,哪怕你是有道理的,哪怕你们都想要的玩具是你的,你都要让步,否则你就是不乖,如果你不乖,妈妈便会觉得自己没面子,教子无方,她便会不开心。于是,你不得不逼迫自己成为一个乖孩子,为取悦大人而乖,为恐怖失去宠爱而乖,为避免惩罚和麻烦而乖。你一次次地放弃自己,一次次地不被明白,不被尊重,付出了自信,失去了自尊,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甚至没有了自由。
我猜测,在妈妈的脑子里,一定有一个“理想孩子”模板,她拿着放大镜,审视着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让你老老实实地听父母师长的话,不违逆大人,对成人的命令深信不疑地服从。于是,你努力地迎合父母的期望,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拿“理想模板”修剪自己,于是,你变成了从不制造麻烦、让父母省心的乖孩子,甚至愿意把所有心事藏起来,在父母面前扮演一个永远开心、绽放笑容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戴着父母期望的面具,永远在“扮演”自己。在努力迎合某个人时,也让出了自我发现的机会,丧失了自信和自尊。因为你从没有机会也没有充满弹性的空间来认识自己、建设自己,那个“理想模板”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使你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面对校纪班规,你恪守践行;面对同学的欺辱,你忍气吞声;面对他人的帮助或赞美,你手足无措……因为你不允许自己背上“不乖”的骂名,更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
你知道吗?更多的时候,我渴望你像小邵那样无法无天地和我顶嘴,像小吴那样撅着嘴和我赌气,像小宇一样振振有词地跟我辩解……哪怕他们有时真的不乖,很不乖!但我纵容他们的不乖,因为李雅卿阿姨说——
不论一个成人多么睿智,只要他还存有“要孩子乖”的想法,就是阻碍孩子独立思考、发展自我的刽子手。
我断然不敢成为这样的“刽子手”,尽管我也曾经是一个“乖孩子”,在我的成长岁月里,我也曾深深体会到成人的操控行为带给自己的伤害,尽管成年后的我也不知不觉地承袭了同样的应对方式去对待你们和我自己的孩子,那是也许这些再三被巩固的操控让幼年的我接受了这种记忆并成为成年后的行为准则吧!但从今以后,我一定会容许你们的“不乖”,因为我知道,当孩子跟我顶嘴时、对抗时,他不是不乖,他只不过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那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自我,而不是那个父母或老师刻好的“完美小孩”。在孩子的成长中,探索自我、建设自我远比迎合父母和老师更为重要!
我会记住本书作者的话——
“只要你心中有个“理想孩子”存在,你就不可能不用批评、比较、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于是你忽略了孩子天生的气质和才智,忙着和自己“恨铁不成钢”的期待拔河。
我倒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再有什么乖孩子了,大家都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重的好孩子。如此,孩子们才可以从成人的语言魔法中站起来,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
希望你做一个衷心懂得尊重群体,同时仍忠于自己、敢于去追求自己想梦的人!
不再喜欢“乖孩子”的林老师 敬上
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