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走了的这几天,他的传奇成为街头巷尾乃至网上热议的话题。他不仅影响了60后、70后、80后等几代人,而且影响了全球华人乃至全世界。我们在赞叹他传奇人生和创造巨大的艺术成就的同时,更应看到是勤奋铸就了他极其卓越的事业线。
众所周知,金庸有着深厚的家学积累,特别爱读书,学问特别渊博,精通英文、法文等语言,是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尤其还是令人高山仰止的武侠小说泰斗。然而他除了一身才气之外,勤奋更是他成功哲学中的核心。
金庸作为报人,跟武侠一样“勤奋”。他的武侠小说,几乎是日更,数十年间无间断。他写社评文章,高峰期做到每日一篇。从1955年2月8日开始连载《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9月23日完结《鹿鼎记》,在十七年多的时间里,他的十五部作品连载几乎没有间断过。他常常同时连载两部小说,还要写社论、策划、审稿、办副刊、读书看报,创立《明报》之前,还要写剧本,写杂文专栏。
不少网络写手能做到日更,然而比日更更难做到的是,像金庸先生那样,始终如一保持匀速的节奏创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如一,没有惊人的勤奋就不可能有异常的惊喜。
看过金庸采访视频的人对他始终挂在脸上的微笑印象至深,起底这位乐观开朗、语速缓慢、思维跳跃、和蔼可亲的老人,高龄86岁还要勤奋攻读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根源,与他狷狂好胜的个性密不可分,然而个性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换句话说,很容易出现三分钟的热情现象。而令他耄耋之年仍旧读博士的是,那份孜孜以求探求学问的心。正是这份纯粹追求学问的心,促使他远渡重洋再次迈上勤奋的求学之路。
这样看来,首先,不能仅仅把勤奋诠释为苦读,而要像金庸先生那样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克服求学路上的艰难险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不是苦做舟,要渡人渡己,通过乐学把别人、把自己带到理想的彼岸。
其次,勤奋的目标要定格在做学问上。金庸塑造了许许多多出神入化的武侠英雄,同样也演绎出许许多多的武功秘籍,而他在自己的治学目标上却把学问放在顶端,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去探索,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饱学宿儒。学问、学问,只有在不停地学习和探寻当中,才能学有所长,才能自成一家。学习,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越学习越努力,越努力就越发现世界之大,越发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贫瘠,就更加需要聚精会神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一如金庸笔下的大侠——人生没有奇遇,武功全靠心炼。(老阳开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