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芟》是在春耕前的祈祷,期盼有美好的收获。
读《诗》的日子,我们就在不断地祈祷丰硕的成果,不断撒播希望的种子,“驿驿其达”,不断长出笜壮的枝叶,“厌厌其苗”,不断结出沉甸甸的谷穗,“载获济济”。这是一段不断成长的好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能是最多中国人知道的《诗经》中的句子。诗中扑面而来的是男子炽热的相思,不由又想起那句:“安红,额想你!额想你想得睡不着觉——”,
读《诗》,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个年代。儒家的礼仪虽然起于周朝时,但在真正的周朝,人们还没有被后世理学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无论男女,都能大胆地倾诉自己的爱,一首比一首更加热情。欣喜地发现,原来听过的唯美情歌,在三千年已经有人唱过了。或许我们听过的每一首情歌,都能从《诗经》中找到影子,在那个心灵同样自由的时代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是相似的。
读《诗》,让我重新思考了许多以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以往读《蒹葭》,简单地理解为是一首寄托相思的情歌,代入了秦风、深秋、溯流这些内容后,我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牧马人在赶着马群转场的场景,原来《蒹葭》还是一首牧歌。读《木瓜》,以前以为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仔细考虑了历史、地理背景后,觉得歌词包含着殷商旧地的玉文化传承。虽是一家之言,但这个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就让自己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框架,在更大的背景中探求知识。
读《诗》,让我重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溱洧》一诗,在读出男女两情相悦的同时,也知道了郑国人上巳节兰汤沐浴,“拂除不祥”的习俗,还进一步了解到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三月三”、“火把节”等节日与上巳节的传承和渊源,再拓展一步,发现了清明节与上巳节、寒食节、花神节这些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的关系,深切感受到保护中华文化传统的必要性。《绵》、《公刘》、《生民》这些史诗性质的作品,记述了周人早期生活状况,对于那个缺少信史记载的年代,是重要的参考材料,是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料,读这些作品,我们更真切地知道祖先创业的艰难,他们冲突、迁徙、融合,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民族。
《诗经》中包含着情意、信念、风俗、历史、传说,越读越感觉到,《诗经》的内涵远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几个字所能覆盖的,这些流传了三千年的作品,值得读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