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一个人的读书量完全震惊,是他生病休学的一年中,读了600多本书,平均一天两本书的阅读速度。那是怎样的求知若渴呢?中国历史和文学典籍被他看了大半,《资治通鉴》、《孙子兵法》、《论语》、《徐霞客游记》.....全部被他填鸭吞下。大家肯定都读过他的故事,他是俞敏洪。
他的故事中没有讲到这600多本书是从哪里来的,是他自己买的?还是借的?不过,依他当时是大学生的身份考据,他借书要比藏书更方便。所读书籍,大部分应该都是他从北大图书馆借的吧。
请注意,是借的。
可惜了那时的俞敏洪还没有接触到自建网站,否则如今他旗下的企业,除了新东方还会有一个关于读书和书评的网站,激励、带动更多年轻人去阅读、去思考,像妮娜.桑科维奇。
妮娜.桑科维奇,曾是美国职业律师,因为姐姐去世,无法调剂悲伤的心绪,立志要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于是为自己订立计划,每天读一本,整整坚持了一年。
她每周到图书馆去找书,请注意,又是借的。
为了能够实现每天读一本书,她必须对书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只要那些厚度在一英寸之内的书,一般250到300页。她一个小时能读70页,300页的书她四小时多一点就能看完。然后每日平均留给写书评的时间大约是两小时,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我试了一下,即使我用快速阅读推荐的指读法也不能达到妮娜的速度。更不要谈什么写书评的事情了。
妮娜带着四个孩子,过着那样自律的生活,读书的一年时间,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她写下了《托尔斯泰与紫绒椅》。这是一本与托尔斯泰毫无关系的书,是妮娜记录自己一年阅读经历的书。但我要感谢托尔斯泰,感谢睿智的妮娜起的这个书名,让我遇见了她。
因为深情喜欢,情不自禁地去荐书去了。
言归正传。能读书的人,书都是借的。那句证明读书和借的关系的至理名句我就不书写了,请大家自行脑补。
那买书有什么用呢?
买书成瘾的我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每每我都难以回答。我说买书能减轻工作压力吧,人家说我是另一种败家娘们,表面上整的商品还挺高大上,实际上还是万恶的购物欲在作祟。我说买书是为了读吧,连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我买的书,读了的,都不到十分之一。
买书不读,为了啥?
妈妈说:你买书是为了收纳?妈妈说我家里可以收纳居家物品的地方全部都收纳了书,其他物品没有放的地方,只能如垃圾堆着。
妈妈说:你买书是为了防贼?妈妈说因为家里书多,东西乱,小偷进门肯定转身就走,边走边说“这家已经被同行来过了。”
......
我无言以对。
突然一日,我在《书店的灯光》中读到:
“近来我有种突然和莫名的买书冲动。我去了城里的数家书店,尽管那里有成百上千种图书,却没有找到可以抚平我的冲动的那本。我并非无书可读,我的床边有一摞没有读过的好书,更何况我的客厅里还有成架的书打算再读。恼火的是我发现我渴望的是‘下’一本,但我又不知道它是什么。我不再试图去分析这种渴望,我屈服于折磨我大半生的痴书症已经很久了。我很明白这种‘病’况,感到不久就将有所收获。”
我拿着书,将这段痴痴读了5遍,我翻看作者是谁,我想确认他是否和我同龄。刘易斯.布兹比,一个大我20岁的美国人,怎么可以这么准确地描述出我的心情?不在于经历过事情是否相似,身世是否雷同,而在于我们的渴望。
我异常亢奋,为了确认,我将这段话发给友人,她的回答是:说的就是你,没错。
我终于找到我买书不读的理由了:我得了痴书症。
既然这是一种病,以后,我想买书就尽情买吧,谁还会和一个病人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