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上班的第一天,上海下着瓢泼大雨,根本打不到车,而我,只能穿着头一天熨好的西装西裤,打着伞,顶着风,硬生生淌着水,走了两公里到公司。进到公司一看表,已经迟到了一个半小时。
我拼命的给老板解释,说我的闹钟没坏,我也没有睡过头,地铁也没出故障,可是,我没想到雨天打的这么困难,所以我迟到了,我请他原谅。
老板咪他本来就不大的眼睛,瞟着我说:你是要做销售的人了,我只管你达没达标,不会管你为什么没达标,迟到也一样,迟到了就是迟到了,我不在乎理由。
我和老板互相看不惯的故事就从此开始了,他觉得我理由太多,执行不够,我觉得他人情味太淡,简直是禽兽。
过了两年,我自己开个了小饭馆,自己做了老板。
有一天,我的大厨整整晚了两个小时才到店里,我非常不爽,要知道,餐馆早上的时间可是非常宝贵的,洗菜,摘菜,蒸饭,打扫卫生,所有的工作都要在那三个小时做完,他居然迟到,不行,我一定罚他的钱,让他长长记性。
听说要被罚钱,他奋力的解释着一路上有多堵,解释自己不应该被罚钱。
我根本不听,我就是觉得他是个懒人,平时干活就不好好干,今天还想用堵车来骗我,没门。
可是,想到这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也许他是真的被堵住了呢?这和我当年迟到的场景难道不一样么?为什么我自己有可能因为打车打不到,就觉得自己应该被原谅,人家堵车迟到,就不能被原谅呢?
后来,我读了一些书,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原来我们人啊,是有着双重标准的,比如:
事情如意时,我们总是把功劳归于自己,说自己当年多么多么英明神武,如果别人成功,我们则会说对方是运气好,长(chang)不了。
事情不如意时,我们则会把问题归于情境,说自己遇到了千年不遇的大问题,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无能为力;而如果别人除了点问题,我们则会直接说对方本身就是问题所在,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的员工迟到,我就会说这人懒,至于他所在的情景,我根本不考虑。
为了显得漂亮,我们用这么一套双重标准来看待这个世界,也因此丧失了两种成长的机会。
第一种成长的机会比较简单,就是,遇到问题,我们会把自己的问题抛开,好像问题本身自己一样。
另一种成长的机会则相对复杂,那就是,当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之后,特别是做了一些所谓的“错事”之后,我们不要简单的把问题归因于人的品质,不要说这个人就是个坏蛋,而要设身处地的从场景来理解一个人的所作所为。
比如说,当年马云偷偷的把支付宝的主体从阿里剥离出来,放到自己的公司里,我们都说他是一个窃国大盗,马云瞬间跌落神坛。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个时候的场景,我们会发现,马云当时也是无奈之下才做出了这个举措,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金融牌照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不能给一个外国(日本软银,美国雅虎)持大部分股份的公司(阿里)。要知道,马云辛苦了那么多年,终于要打通整个支付链条了,他不可能在最后一步放弃的。
再比如,我们都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个杀兄禁父的禽兽。可是,我们如果看回历史,看到李世民的哥哥和弟弟是如何想将其置于死地的时候,看到李世民手下天策府的那帮精兵强将是如何把李世民逼到必须政变地步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对李世民多一丝同情和谅解。
所以,看完了今天的文章,你起码可以感觉到一点:
放下对别人的成见,走到别人的身后,感受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无奈,这可能也是一种成长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