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464天。网络中级五期。2018.08.27
昨天是高级一期班第一次网课时间,两位老师两个不同案例的呈现,通过刘老师句句启发性的引导,让受督者老师和听课的老师,都收获满满。
一是稳住了。稳生定,定生慧。这是“焦点小屋”人人皆知的理论。但当面对的来访者情绪急躁,境遇坎坷,处境令人担忧时,作为咨询师就会不自觉地“沉浸”在来访者的境况中,焦虑他的焦虑,担忧他的担忧,把他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急切地想要帮助到他,并希望能给他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或通过咨询立刻就能给他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开悟。所以全身心地投入,却忘记了急生乱,乱生慌,慌乱即会六神无主,反而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和智慧。
二是慢一拍。助人之心过切,或者不忍看见来访者被痛苦、焦虑等负性情绪所缠绕时,我们的思路、框架、问话、倾听就会受影响,就会操之过急。这样可能就会与来访者不在同一频道上,我们不是身后一步引导了,而是站在前面生拉硬拽了,来访者会感觉不舒服,那咨询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刘老师一再强调,咨询师要慢一点,再慢一点,永远都不要比来访者更急。慢下来,咨询师才有可能听到、看到、了解到来访者背后的故事、意愿、需求。
三是保持中立。记得在高级一期地面班上,老师们就如何做到“中立”这块儿,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总结为,在实际咨询中,即使做不到价值完全中立,最起码应持有价值中立的态度。此观点也是知易行难。当来访者的价值、伦理、道德观与我们从小就坚守和信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相悖或有偏差时,我们心里难免会产生一些评判。这些下意识的评判,会左右我们中立的态度,让我们不自觉地以“专家、上位者、教导者”的姿态,通过直接地讲道理,或间接地用角色扮演(互换)来达到改变他们的认知的目的。但这些往往收效甚微,来访者或者不认同,或者在当下那一瞬间有所触动。时刻牢记金句“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可能”。接纳、理解,设身处地地感同身受,用心地倾听,接着来访者的话题,适时的引导、暗示、点拨,激发来访者的思考、觉察、顿悟,让他发现并讲出来,原来是自己需要改变和调整,并细化接下来如何落实到一小步的具体行动上。如果咨询师做不到价值中立,没关系,只要我们时刻保有觉察、反思的能力,当我们因价值不中立而冒出一些评判时,能及时觉察到,且允许暂时将这些评判搁置一旁。相信随着接触个案的量越来越多,再加上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做到价值中立的能力也会不断地提升。
四是不预设。预设会将人的思维困在某种固定模式或框架下,一旦当事实与预设不相符时,就会使人产生失望、挫败、沮丧感觉,甚至会陷在情绪中不知所措。所以,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咨询中,保持未知、好奇之心,不仅可以打开自己的耳朵,听到更多让自己感叹或唏嘘的事实,会在心里面默默庆幸“哦,原来是这样!”“原来他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而不是……”“真了不起!这么难得情况下,他竟然做到了,尽管还是那么不如意。”……预设也会让人们不自觉地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或来访者应该怎样?即使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境况下,面对不同的人,他说的、做的、想的可能都会不一样。不能以以前、上次、曾经的答案预设这次的事实。
总之,作为咨询师,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约练、看书、思考、接受督导来修炼、提升自己,在咨询中,时刻保有一份觉察、反思自己的态度。多关注来访者这个人本身,尊重、接纳、理解、保持价值中立、不预设、不评判,看到来访者的不易、付出、艰辛,发现来访者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地予以赞美、肯定和赋能,让来访者获得力量、希望和自信。充分相信来访者有能力有办法有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相信来访者比我们强,如果换位一下,我们不一定比来访者当下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