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第二季第10集,德洛丽丝和伯纳德进入服务器“熔炉”。在这里我们看到游客的行为被无数次无数次地模拟(大数据来自游乐园的收集),“图书馆”则存储了所有游客的行为代码。
编剧告诉观众,人类实际就是10247行代码的运算。 我们按自我意识做出的选择只是我们潜意识(即代码)的运算,我们非常容易预测!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血有肉,但是行为上跟那些按照代码运行的接待员没有区别。即便试图超越潜意识的行为也只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自我意志可能是个伪命题。
。
之所以说起这个电视剧,是因为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一件事。
我有段时间很有闲,无聊的时候去网上找电影看。我找电影的方式非常随机(我觉得),在一大堆影片中,对海报与电影名做0.5秒的判断。有兴趣就看下去没兴趣就退出重新找。有趣的是我发现那些不感兴趣的电影在被我第一次随机点进去之后,仍然会在第二次第三次再次被我选择。
也就是说当每一次选择没有奖励或者惩罚的刺激时,人是会“重蹈覆辙”的。因为我们有内在的行为模式去做出这样的选择。
我们的行为确实是可以被预测的,更有可能被塑造。比如购物网站、新闻推送正在做这样的事情,姑且不论它们做的好不好。
大脑日复一日地在做出选择,并且长期地影响行为。
今天早上吃什么、穿哪双鞋子、选什么工作、和什么女孩谈恋爱。。。。
很难说到底我是谁决定了我的选择,还是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是谁。
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为了不让自己那么“痛苦”,潜意识让我们做了“容易”的那一个选项。
比如我10年如一日地都是早上吃包子,我可能不会主动考虑吃肠粉。不过也许某天出于几秒地犹豫买了肠粉,但这个改变并不会太难。
但如果我是一个20多年从来不主动运动的人,除了学生时期被迫跑100米,平时的运动量可能只来源于赶上班的公交。 那么主动选择去健身房就很艰难了。有多少交了钱办了卡一年也没去几次的?
内容的输入比输出更简单,逆来顺受比奋力反抗更简单,添砖加瓦比重盖新楼更简单。
所以为了我不是“容易的我“,就偏要做别扭的事。改变自己的选择池,做出与平时选择相反的选择。毕竟我们还没有活在电视剧的世界里,比起担心被机器预测,还是更担心被自己预测,你知道你的未来是什么样,但是你不想要这个未来。
下面是NLP思维逻辑层次模型。我们表层的行为体现在下三层,即环境、行为、能力,当下三层行为足够应付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很少想其他的。但是人生失意、痛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往往要追溯到上三层去寻找答案,即信念、身份、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努力让思维去影响行为。
当尝试去做一件突破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你会不会想:我平时不是这样的人,别人会不会觉得很奇怪?
当我们想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开始认同自己的身份,有值得奋斗的信仰,那么就不会局限或者顾虑自己的人设了(接待员或者游客)。
即便自我意识真的是个伪命题。
好比在西部世界里,要做觉醒的机器人还是被干掉的游客?
已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