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与朋友,与领导的交流中,愈发的觉得知识与道理的论述以及条理的陈列占据交流的中心位置。乃至会脱离所论述的事情本身,或者假想着做事的过程。且只要思路明确了,并交流表达清楚了。就相当于这事都会了。而我们是否能明确的表达知识,已占据中心认知。至于知识所引导的做事的实践过程,似乎并不重要。新知识不断涌来,都得接住咯。
以下如实记录了一位大学老师的课堂记录:
求知识的人,当然会每天增多知识。而求涵养的人,每天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追求知识的增多而忘记了涵养。就是忘记了心之修养的功夫。就是忘记了做人的根本。其实就是不足。这里似乎有贬低对知识的追求的目标。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今天的时代让我们觉得这没道理。我们不是说终身教育吗?知识不断更新吗?知识的确是无穷无尽的。而大多数跟我们没有关系。各位信不信?在科学之时代,真正懂得科学的人真的很少。人们口里讲的科学,你懂不懂?不可能懂。科学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你会发现你在初中高中学到的自然科学基本上不会用到,并不是说不能学物理,不应该学物理,这的确是心之喜悦的一个方面,你将来不做物理学家不做化学家基本上是肯定的。即使是个化学家,在今天专业分工如此之细的情况下,你可能懂物理,而懂物理却只懂光学的一段,不懂电学。所以今天懂科学的人少吧?
的确是很少的。庄子说:“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今天的时代讲科学的时代,大多数人不可能懂科学,即使你懂也是表相的。就像互联网。如果一个人生了某种病,在互联网上一查似乎就懂了。其实你没真懂。而作为医生的懂那是实践的功夫,理论是引导实践用的。有许多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的知识,又称内隐的知识)它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所谓Tacit Knowledge。
一个真正能做科学的人,他是有默会知识的。而在互联网查到的全是言语说出的。你在互联网上不可能查到默会知识,他无法付诸为语言。比如说医生行医,假如说一个医生只要在大学里学4~5年就成为了医生,这可能吗?他必须临床实践的。这实践在大学的书本课堂不能给他。在这样一个专业分工细化的时代,每个人只能在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里,通过实践获得默会知识。他可能会是这领域的专家。
所以我们其实都不懂科学,至于网上查到的知识,其实对这一领域并不会有系统的根基的了解。“专识见者”在今天的时代愈发不可能。因为知识无穷无尽,所以我体会到王阳明是对的。“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至于我们做事情所需要的知识,你做了就会有。无需你做的事情,你也不必去了解。而且你做事的那个知。叫:良知(天理的领会)。你才能应变。否则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听说过那些优秀的外科医生吗?那不得了,哪里是书本上能教他的,这万事万变,你能应,哪里是书本的知识?涵养是做人的知识。而识见是学外在的知识。是人类文明一切积累起来,控制外部事物的方法。这都是显性的知识。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而知识是要用智慧来驾驭的。我们对术无穷无尽的追求。知识多了就是工作方法多了。这叫术多了。但一个人有术无道是不可救药的。所以王阳明清楚的反对在“识见”上用功的人。知识不是不要学习,心之功夫不在上面,这一定要相信。当我们术一多,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本事大。你说真正处理大事情的人,是不是在术上积累千倍万倍呢?关键是如何运用。这是涵养的功夫所带来的。当毛泽东在延安时写了一篇文章叫反对本本主义。是有道理的。他们从苏联回来,带回来一麻袋教条。所谓把马克思原理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用术吗?不是的,而是涵养。是对天理(道)的领会。
这是第二十二节。先讲到这。
薛侃录(第22节)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