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碰到很多老板跟我说,我要变革,看能不能把某某公司的制度复制一份过来,我就说,这怎么可能,不同的业务,不同的人力知识结构,自然会出现不同的制度来。中国的制度美国用不了,美国的制度中国也学不会。
变革不是为了变化而变化,为了革命而革命。如果真正从头算,变革的目的对于公司而言就是商业增长。
如果是为了商业增长,就全盘否定现有机制,从头搞一套新的,重新格式化,从头来,这并不是有效的手段,从概率上来说,从来没有公司死搬硬套一套方法做好的。
因此,个人从产品视角看,既然变革的目的是商业增长。可以把效率做成一个产品,从产品视角观察,那么就优先从最能促进商业增长的的需求场景抓起。
例如:例如销售不好?就深入思考是客户不够多,还是产品不够好,又或是宣传不够好?
选择一个跟业务紧密相关的场景展开。
1.把这些环节的业务流梳理,先进行体检,看一下当前的业务流或者资源为何效率低下,原因在哪里,是哪里阻碍了?
2.目标定义清楚,例如如何更好的跟客户沟通?对哪类客户?在什么场景下做到价值认同。
3.接下来就是寻找并选择更好跟客户沟通的效率方法,重构业务流。
从产品,到组织资源,流程,到提前准备,目的就一个,提升价值交换的效率,提升价值认同的目的。
因此就可以先定义好考核的具体目标,接下来就是优化方法,看业界,看自己,然后是找到适合自己更加高效方法开始行动。
例如,如何形成项目组重点投入重大项目?奖惩措施是什么?如何让客户认同产品宣传?材料如何复用?通过对业务流的重新梳理,流中的各个点也就会形成有效迭代和优化。甚至可以从最简单的,例如如何开好会,如何提升邮件沟通效率等。
从具体业务开始,到影响流程,进而提升效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切忌不能全盘否定,为了变革而变革。
喂孩子,不能为了有营养而逼着他吃饭,逻辑应该是先让他吃,然后才是尽可能的吃有营养的食物。有的孩子喂的胖,并不是因为营养吃的多,而是愿意吃。有的家长,则为了营养而营养,到头来孩子不吃,反而越来越瘦。
变革也是如此,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变革的一切都是为了商业成功。先要确保团队接受,然后才是有效优化组织业务流程。单纯的逼迫,可能到头来效果效率未必会提升。
至少思考,效率的核心就是自我驱动,逼迫式变革和自我驱动式变革逻辑不同。
从小规模试点,从一个业务切入,在项目中,在商业中优化,也许是一种方法。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