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才出走几年,归来却已非少年。
最近见了一些老同学,聊了聊老同学们的近况。有些许的感慨,好像突然从烂漫半生的少年梦里醒来,醒来我们不再是少年。
”90后的中年危机“是前段时间特别火的话题,原本觉得那可能只是这代人对于生活的吐槽。现在才发现,这种“危机感”是切切实实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中间。“中年危机”最直观的感受是,清楚地看到男生们渐渐隆起的肚子和女生们渐渐松弛的皮肤。
除此之外,那种心理上的“油腻”感,也好像很容易蔓延。聚会上,大家一边谈论自己的工作、家庭,一边互相吐槽对方的身材、发型。明明是开心的场面,不知道为什么却总是在那些飘忽不定的眼神中和欲说还休的话头里,感受到一丝丝若有似无的难言之隐一般的尴尬。或许现在,很多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常常只会在脑中闪现,在开口的刹那,都觉得没有继续说的必要了。
我被这种“油腻感”吓到了。明明我们才离开校园几年(不不不,我今年才离开的呢),明明我这个年纪的我们应该在职场中意气风发,大放异彩,可是为什么我们什么都还没有绽放,什么都没有发挥,就直接“油腻”了起来?
(二)天生我材没有用
气质姐的大学念的是材料科学,我们的社团叫“天生我材”。现在想想,那时候可真是野心勃勃活力满满呢。我们真的天真烂漫地以为,未来是我们的,我们会变成社会的精英,会变成行业中的中梁砥柱。
可是,最终我们终究没有没有变成精英梁柱,我们只是变成了一群群待业青年、空巢青年、大龄青年;我们还变成了一个个的看着好像很专业,但是又随时都可能被取代的赵工钱工孙工李工……;我们开始体会到来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焦虑;我们开始不时地收到来亚健康带来的“小礼物”,腰酸背疼囊肿三高;我们开始需要应付房贷车贷教育经费的经济焦虑;我们还有婆媳夫妻大龄未婚未育的婚恋焦虑……
现在的我们每天像西西弗斯一样机械地重复,变成人潮中非常渺小的一员。现实一次次颠覆我们的观念和自我评价标准,我们已经失去了年少时可以喊“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渐渐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和平庸。这种接受,伴随着对于少年梦想的撕裂,我们都在这种长期的裂痕中,渐渐麻木,失去痛感。我们对于“天生我材没有用”不再痛恨排斥,而是真正地相信了接受了。
也有好的例子的。有人在硅谷的十强名企工作周转与各国际一线城市的分公司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大神;有人在金融业管着分分钟几千万上下的其实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投资;有人在地产业几亿几亿地拿地勤恳地供着自己的房贷;有人继续深造最后回到高校或者研究所成为真的科学家;有人在体制内国企里安逸地朝九晚五,结婚生子,一路平安。这一类同学,在我的归类里,属于活的很好的同学们,对于他们有着仰望和羡慕。但我猜想,这一些令人羡慕的精英,也有着我想象不到的焦虑。我甚至不确定,他们会不会同意我称呼他们为精英。
我曾经忘记大学只是一个令人难忘的交点,我还以为,这些有着差不多年纪,差不多成绩,差不多青春活力的少年,会有着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未来。毕业几年后,大家终于只是渐渐在各自的轨道上越离越远。原来我们的轨迹,本就是一些不平行的线,大学就只是一段重要而难忘的小小交汇。
终究,我们都没有活成曾经以为的样子。短短几年而已,差距已经拉扯开,我们的生活那么不同,却又奇特地相似。
(三)我们总是欲求不满却又一直丧失好奇与敬畏
“中年危机”可能只是我们的自嘲,其实我们并不真正相信自己已经中年了。甚至有调查显示,三分之一28~32岁的青年都觉得自己还没有成年。但是我们的焦虑是真的,这种焦虑甚至不只限于具体个人,而是一种属于这个世代的集体焦虑。
这种焦虑的成因很多。前文说到的校园生活与职场生活的信念断层是其中一种。
还有一种,是我们与父辈之间的时间观念的断层。我们的社会总是在传递着一种“趁早”的价值观,出名要趁早、结婚要趁早、买房要趁早。我们的父辈,大多在25岁左右就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我们中很多人博士毕业后,28岁甚至30岁才离开校园。我们的校园生活被延长,我们的成年期被延长,但我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却被要求“趁早”。这种断层,很明显地加剧了我们的焦虑和浮躁,这就是为什么“90后的中年危机”这样的话题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另外一种,是身处巨变时代的不安全感。我们处于科技爆炸的时代,技术和经验几乎都成了不可靠的东西,几年就会被迭代;那些后来者,那些00后,不但起点高于我们而且进步速度飞快,于是我们很容易就被后浪汰换了,我们的不安全感极其强烈。我们常常感觉明天都说不准,对于现状总是不安。
可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对于一眼到头的父辈生活感到害怕,我们也不想要那种碌碌无为的人生。双重压力之下,我们对于眼前的生活总是提不起兴致。我们对未知不再感觉害怕,除了变得勇敢,也丧失了敬畏。我们在变化面前不再慌张,却也失去了危机感。
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我们没有了年少时的慌乱,却也没有了小心翼翼想要做到100分的谨慎,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人真的要你的100分;我们的从容背后,是不是更多的是,不在乎?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没有年少时的无措,却也没有了东张西望想要探索所有没有见过的好奇,好像我们去过的地方都似曾相识;我们的好奇心不再能杀猫,不知何时就已被猫杀死了。
我们见到美景不再感叹,见到不平不再愤怒,甚至都已经鲜少有能让你想要走出家门的美食了。更何况人。
我们怕被别人麻烦,也怕麻烦别人。甚至婚礼,我们就只通知了最要好的兄弟,其他的同学,不是不好,而是怕给人家徒增了来不来给不给红包的烦恼。我们的成熟和体贴,也是一种冷漠的抽离。那些普通同学之间,也就这样,再也没有联系过;我们不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了,所以我们选择了最让自己舒服的方式。我们不再别扭地小心翼翼地取悦别人,却也不再掩藏突起的肚子、油腻的头发。
我们都成熟稳重了,所以我们都油腻了。我们开始怀念过去了,我们开始让自己忙的飞起了。我们在忙碌之中找存在感,安全感。这大概是我们逃避“中年危机”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四)或许就让我们变成中年,只要不忘记心中的少年
写到这里,按照正常的思路,应该需要打鸡血了。可是很抱歉,气质姐也不知道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真正的战胜这种提早来到的“中年危机”。从最初的惊吓到现在,气质姐能做到的,仅仅只是在惊吓之后,冷静地理清这篇文章的思路,然后继续迷茫。
如果硬要说大道理也是能说的上来的,无非就是认清现实、认清自己、努力积累。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在努力这么做了。那个告诉我自己正在心安理得不求上进的少女就是这样;那个转过几次行最终还是回归专业从头开始积累的少年也是这样。平凡的我们终究还是在浮躁之后,焦虑之中认识了平凡。
在这里我不想再用“有的人死在25岁”这样激烈的说辞去抨击在与焦虑的斗争中渐渐麻木的我们,毕竟我知道油腻如我们,甚至已经可以接受“我就是死在25岁”的现实。
不过就算真的中年了,也没有那么可怕啦。王朔曾教训年轻人说:谁没年轻过,可你们老过吗?成长、成熟,变中年、变老年,我们都不过是“顺势而为”。我们谁都打败不了时间,它虽然给我们失望,也给了我们相对应的成长。没什么不对,也没什么不好。
最后还是想给大家,也给自己提个醒:不要忘记心中的少年!有时候,我们需要听听心里那个少年的声音,跟着它的心情,去好奇,去探索,去感动,去愤怒……去鲜活!
祝大家青春常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