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暖的空气,破冰的河水,抽芽的柳枝,吐蕊的花蕾……这些元素排列组合,驱散了料峭的寒风,迎来了温暖的气息。被和风簇拥着的春天,阳光浓而不烈,万物生机勃勃。即使身处沙漠,也无法阻挡春的脚步:塔河东去,驼队缓行,鸥鹭竞飞,鱼翔浅底。
这是个踏青的季节。我们可以找出最鲜艳的衣服,摒弃所谓的穿衣法则,用各种绚丽的颜色,混搭出自己的风格。不管多么“乱花渐欲迷人眼”,都和这个灿烂的季节不违和。我们也可以抛弃平时的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在原野里走走停停。累了,就席地而坐,喝了,就拿出水瓶一饮而尽。如果非要讲仪式感,那么,纸鸢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道具。纸鸢,是春天的固定搭配。
纸鸢,也叫风筝,明代陈沂在《询刍录》写道:“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俗名呼风筝。”自古以来,风筝以其美妙的造型、吉祥的图案和愉快身心的妙处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从古至今,最喜欢放纸鸢的自然是孩子们。“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说起描写风筝的诗词,清代诗人高鼎的这首《村居》可谓冠绝古今!一首简短的七绝,将二月初春的小草青青、莺歌燕舞、杨柳依依之美妙景色刻画得细致入微,而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如画的美景中牵引着翩飞的纸鸢,更为这张图画增添了活泼、天真的元素,简直美极了、妙极了!不过,孩子们也不是次次都可以尽兴。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代诗人孔尚任的一首《燕九竹枝词》,描写了几个孩子在一个春日结伴相约放风筝,但却遭遇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无奈。因为没有可以让风筝起飞的风,孩子们心急地骂起了“天公”,诗中一个“骂”字,将孩子们因为无风而不能放风筝的焦急、懊恼的心情和他们的顽皮、童真生动地再现了出来。当然,喜欢放风筝的不只是孩子。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代诗人郑板桥的《怀潍县》,描写了妙龄少女们春日游乐的场景,她们打秋千、捉蝴蝶,不过最让她们喜笑颜开的还是那满天飞舞的“纸花”———风筝!天上有美丽的风筝,地上有五色的罗裙,如此美丽的画面,想必是画家和摄影师最想留住的一瞬吧?不得不说的是,风筝也常常牵挂着悲伤。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代诗人陈长生的《春是信笔》借断线的风筝和地上的落花来描写女子心中的惆怅与无助。
放纸鸢的传统除了嬉戏之外,还承担着祈福、许愿的功能。就像夜晚的流行、喷泉的硬币、生日的蜡烛一样。在放飞的瞬间,所有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都随之飞上天空。我们总固执的认为,这样愿望就能实现。
常常在广场上观察放风筝的人群,并想象他们的故事。广场一隅几乎每天都会来放纸鸢的大叔,白发苍苍,眼睛里写满故事。或许他和相守一生的爱人已经天人永隔,想要借着纸鸢,将思念传到天堂,顺便也许下来生的愿望;广场中间,一家三口放着纸鸢,满脸洋溢着笑容。孩子和父亲跑得满头大汗,母亲跟在后面气喘吁吁,不时提醒父子俩慢一点。或者他们昨天刚吵完架:孩子测验成绩不理想,妻子指责丈夫没时间照顾家庭,丈夫埋怨妻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辛苦……而此刻,他们抛弃所有的烦恼,开心的挥洒笑声,纸鸢已经帮他们实现了家庭和睦的愿望;广场的另一角,一个小伙子将纸鸢放得好高好高,他看着空中的纸鸢陷入沉思。或许在犹豫毕业后到底要不要回家乡,或许在思考怎么和刚吵架的女朋友道歉,又或者,只是在想晚饭到底吃啥。
小小的广场上,天空飘满了纸鸢。在纸鸢上一个个美丽的愿望背后,很多事情正在发生,很多剧情正在上演。生活就是这样,琐碎、烦恼,而又简单、美好。
“千古诗心三绝美,柔情万千系风筝。”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引一线纸鸢在手,将最美好的渴望放飞。当心随着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时候,一切繁恼琐事便都随之飘散于九霄云外了!
这一个春天,你要和谁放纸鸢,又要祈什么春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