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林世昌
与张老相识、相交18年
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第一任秘书长
现任三牧校友总会秘书长
张天福老人堪称是一位世纪茶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事茶。就这一件事足以让世人深深地景仰,流芳百世。
2000年至今,我与张老相识、相交、相惜18年,一直陪在张老身边,一同参加过诸多茶事活动,见证了张老为茶奉献的可贵精神。
如果要谈我对张老的回忆,可以无法详尽说明。不过,世人可以通过《茶叶人生》、《世纪茶人张天福》、《茶界泰斗张天福画传》、《张天福选集》这四本书籍全面、客观地了解张老的一生。如今,这篇文章也仅仅是表达了我对张老的些许怀念之情,也只能算是张老大爱一生的“微光”而已。
相 识
6月4日的早上,当我听闻张老仙逝的消息后,立马赶到省立医院,希望能够再见张老最后一面。但可叹的是,当我赶到医院时,张老的遗体已经被送往太平间。相识18年,却没能在最后与故人话别,这成为我心中无法挽回的遗憾。
当天晚上,我夜不能寐,回忆与张老相交的点点滴滴,悲从中来。情到深处,索性不眠,提笔作下“怀念张老”一诗——俭清和静人如茶,一杯清茗伴终生;天赐闽茶占鳌头,福泽万家享太平。虽然只是短短的四句话,但记录了我对张老的敬佩与缅怀之情。
曾记得与张老相识的那年,正好是2000年。当时,我去美国探亲,闲来无事就经常往当地的图书馆跑,借看书之举打发时间。无意间,我翻看到一本著作,里面记载着一位中国茶叶界的伟人,以及他为中国茶界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个人就是张天福。从那一刻起,我便从心底里默默地敬佩起这位中国茶人,并希望回国之后能有缘与其见上一面。
回国之后,也是基于机缘巧合,我通过廖公杕的介绍(廖公杕曾在永春北硿华侨农场当场长时与张老相识),终于有幸得见张老。与张老见面的那天,我们交谈甚欢,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我俩约定,以后每月相见一次,笑谈人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走进了张老的晚年生活,与张老成为了知心朋友。
那是我第一次见张老,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与客会面前一定要预约时间,而且要在约定时间的前十分钟到达,这两点也是张老接见来访者的会面“铁律”。可见,张老是一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
相 交
有了与张老的相识,后面便是与张老的相交。18年来,我伴随张老左右,协助张老完成“福建茶人之家”的注册登记;2008年,在“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成立之时,受张老的一再委托,我还出任了基金会的第一任秘书长;而后,我还陪同张老一同走访大小茶区,选定有机茶示范基地……
虽然我比张老小了30岁,但张老有啥烦心事都愿意讲与我听。其中一件令张老无法释怀的事情便是茶人之家的“落户”问题。茶人之家是1999年成立的,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主管部门的批复,这成为了张老心中的一大心病。为了帮张老分忧解愁,让茶人之家有一份正式的“户口”,当时我协助张老一起准备材料,打通关系,终于在2007年12月底注册成功,得到省民政厅的批准,命名为‘福建茶人之家’。2008年,在“福建茶人之家”的新春茶话会上,张老高兴地宣布了这件喜事。
2008年,“福建茶人之家”正式挂牌。这年,也是张老百岁华诞之日。为了庆祝张老百岁寿辰,由福建茶人之家倡议创立的“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也正式成立。基金会的成立成为了张老百岁诞辰最珍贵礼物。当天,张老说,今后,他将用基金会来促进茶叶生产、科研、教育与茶文化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了支持基金会的后期运作,张老还无私地把自己名下仅有的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捐给了基金会。
因为与张老相交多年,备受张老认可,在“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成立之初,张老一再邀请我出任基金会的秘书长。期间,考虑到我并非茶叶专业出身,担心有负张老所托,所以,我曾婉言拒绝过张老两次,但最终我还是敌不过张老的盛情,只好欣然接受。
当时我一答应张老所托,张老立马就给我印好了名片,还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一部上好的诺基亚手机给我,作为日常联络之用。虽然过去数年,但至今我还保留着那张名片与那部手机,这算是我与张老一同工作过的见证。从这件事情,我也看出了张老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的做事风格。
18年,与张老共事的过往不胜枚举。除了基金会,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张老不辞辛劳,走访大小茶区,只为了甄选合格的有机茶示范基地一事。当时,为了让广大茶人喝上健康、标准化的茶叶,张老主张在我省大力推广有机茶,采用“梯层茶园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种植。为了做出样板,张老已然忘记自己已年过百岁,依旧坚持事必躬亲,亲临安溪、福安、福鼎、福清等地,从海拔、环境等多方面进行筛选,力争优中择优。在有机茶园的建设上,张老亲自指挥,亲力亲为,从选苗、用肥等方面监督到位,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张老身边的每一位茶人。
当时,作为张老的“秘书长”,我也参与到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的选址工作中。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们去看了安溪龙涓的好几处地方,包括珠塔山、金鸡山等等,后来,确定将第一个有机茶基地定在龙涓的金鸡山。
当时,作为张老的“秘书长”,我也参与到第一个有机茶示范基地的选址工作中。在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的开工仪式上,张老还亲自种下了茶苗。为此,我还为张老写下了一段《茶山忆》作为留念——茶山忆,最忆是龙涓,曾随张老种茶苗,群峰伴午清泉唱,何日再重访!
相 惜
有人说,在工作上,我是张老的好助手。在生活中,我更是张老的知心人。其实,这么多年下来,我与张老早已惺惺相惜,张老也曾多次提及要给我题字、合影以留作纪念。
记得有一次,大约是在2004年,张老95岁的时候,张老提出要给我写两副字。第一幅是“以茶会友,天长地久”;第二幅是“中国茶礼,俭、清、和、静”。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但表达了张老对我的那份真挚的情感。
还有一次,张老约上廖公杕与我一同,称要和我们合影。当时是2014年3月,我和廖老相约至张老家中,一推门,就看见大厅内摆放着三张椅子,而张老则衣冠笔挺,内穿衬衫,外搭西装,头发梳得整齐,俨然一副要举行重大仪式的架势。
尽管年过百岁,张老每天还是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齐齐,每次接待客人的时候,总是不失礼数。2016年底,福建省农业厅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徐飙曾陪同我去探望过张老。那时,张老的身体已经明显大不如前,但张老还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张老就是这么一个讲究的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
现实生活中,张老还是一位实事求是的人。记得书画家王渊华曾写了一封信给张老,并以张老的名字为题,为张老题了一副字:“天赋陆茶圣,福生张茗仙”。
有一次,我与张老在交谈中无意提及这件事,我便问张老:“张老,您还记得王渊华给您写的那副字吗?”
张老回答说:“没有呀,王渊华什么时候给我写过字?”
我肯定地说:“有呀,就是上次给你写信的时候,一起寄过来的。”
张老不信,起身径直走进书房,翻出了王渊华给他写的信,并指着信对我说:“你看,没有吧。”
我笑了笑,翻开信纸的背面,对张老说:“您看,这不就是吗?”
看到了王渊华的字,张老立马对我说,“哎呀,真是我记错了,确实有这幅字。”
在茶叶界,张老是一代宗师。在生活中,张老更是一位助人不留名的老好人。2007年,张老听闻一位旧识的父亲患了重病,张老毫不犹豫就拿出2000元,并一再交代我不要告知对方是他拿的钱,以免对方有心理负担,不接受。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短短一篇文章显然不足以记录张老辉煌的一生,但作为回忆录,我希望通过这些片段能让世人更加了解张老,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张天福。
专栏顾问 / 林杰
撰稿 / 黄惠
美编 / 余洁云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