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Term 2开始以后的半天培训日。我喜欢这样的安排,不会太辛苦,学得也尽兴,还有精力和时间去进一步思考和沉淀。想想以前的学校一培训就是整整一周,内容确实很多,但是最后真正记得多少只有自己知道。Term 1第一次培训的时候,培训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今天讲的东西,你们明天只能记得20%。确实是这样的,如果培训以后不及时反思以及操作,可能以后想起来的只是好像我听过这个理论而已。
今天我选择了两个主题,一个是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这个不知道怎么翻译比较好,其实就和IB的conceptual question,概念性问题比较像),一个是How to support less able students(如何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
1. 为什么选择这两个主题
选择P4C是因为看到介绍里说如果你教PSHCE(类似有些学校的life skills,一般由班主任每周上一次课,话题会囊括和青少年,社会有关的话题,比如对于烟酒的态度,比如我这个星期上的在动物身上培植人类器官用于移植的利弊,对于一个非英语母语的老师来说挑战很大),P4C可能会给你一些启发。选择第二个How to support less able students是因为我有一个特别头疼的班,只有四个女生,其余都是男生,学生中文水平差,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和习惯也有各种问题。虽然我知道解决问题的中心是要get students engaged(让学生有兴趣投入学习),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很想得到一点启发。
虽然下周才能收到今天培训的资料,我还是先把自己记得的内容写一写,趁热打铁,等收到资料再回来补充。
2. P4C(Philosophy for Children)
这个方向的研究开始于一个大学教授(名字、国家我都忘了),他发现他的学生很多都缺乏哲学思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该从中学就开始慢慢培养,到大学他们才会有能力做研究(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这和IB的concept based learning(基于概念的学习)理念异曲同工,要求学生能理解从一个事物的表象抽象出的一个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概念,因为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20年以后他们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些概念,以及抽象和思辨的能力才是能让他们走得更远的工具。
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我个人觉得非常难。记得在以前的IB学校写单元计划,每个单元都要有factual question(事实问题),conceptual question(概念问题)和debatable question(可辩论的问题),真是抓破头皮。一开始以为是语言的问题(母语不是英语),后来发现一起写的法语和西班牙语老师,还有母语是英语的老师都觉得这些抽象的问题非常难写。
我觉得一个原因是语言课和其他课不太一样,特别对于初学的阶段,内容大多是纯粹的语言识记和运用,很难上升到一个概念的层面,不像人文课(历史,政治等)和科学课,比较容易上升到一个概念。第二个原因是从我自己出发去反思,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就不强,也没有留心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虽然以前教DP母语班的时候常常会和学生探讨一些时事话题,但因为是中文母语班,我对英语世界的新闻不是太关心,我的英语也就没有办法胜任一些概念性的讨论。
这个学期我开始带form,有的学校叫homeroom,中文差不多就是班主任的意思,每周一次的PSHCE最让我犯怵。这周五第一次PSHCE,要讲的内容得提前仔细读,第一件事情就是查字典,因为有很多医学方面的词我虽然能猜到意思,但怕读不准,还有不少就干脆猜不出意思,感觉自己在备人文课。不过后来上课的时候发现我不会的词我的九年级学生也不会,我一直以为他们的词汇量肯定比我大。(是的,我也就这么点出息跟学生比英文。)
扯远了。概括来说,一堂P4C的课是这样上的,让学生围坐一圈,老师只是facilitator(负责协调讨论而尽量不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先让学生写下他们认为作为年轻人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字母从A到Z排列,比如说C可以是Culture(文化),F可以是Fairness(公平)。然后看一段视频,一张图片或者是任何与话题有关的,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辅助材料,让学生和附近的学生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按班级人数分成不同的组,讨论出一个概念性的问题。比如我们今天看的视频是关于一个停车位的APP,就像Uber或者滴滴打车,谁需要车位可以用这个APP找,占着这个车位的人可以选择让出这个车位,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是这些车位都是公共的,先到先得的。我们组的概念性问题大致意思是我们如何在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保持公平。接下来每个组分享自己的问题,老师在需要的时候引导,比如学生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然后所有写有问题的纸被放在地上,学生更喜欢哪一个就走到哪一个的前面,民主投票决定全班讨论的问题。再接下来就是讨论,一次一个学生发言,发言的时候不是举手,而是手心向上,向前伸出,表示我有想法要贡献,然后发言完毕的学生可以选择下一个回答的同学,最后是每一个学生轮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当然老师要先教学生什么是概念性问题,有一个四象限的图非常好,解释得非常清楚,等我收到资料再来补充。老师在学生轮流发言的时候可以作记录,画出讨论的次序,以便后面和学生一起反思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是不是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等等。
我之前代其他老师上过PSHCE,这周开始上自己的班,整体一开始觉得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能会跑偏,甚至有的就是开始讲歪理,一看就不是在正经思考,但是今天想了想觉得,这种思辨和讨论不是一天两天或者短期内可以培养出来的,开始不可能完美,总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成年人自己都觉得难的事情,要求十几岁的孩子做到,有点太不公平了。
另外我想补充的是,应该在展示视频或者图片等启发材料以后先去确认是不是大部分学生都明白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我今天在看完那个培训视频以后,说实话没有完全理解,又不好意思厚着脸皮问旁边的同事,只能在后面的讨论里努力弄清楚视频的内容,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周五上课我也做了这个步骤,因为有一幅解释在动物胚胎上培植人体器官的卡通我估计有些学生看不明白,后来一问果然有差不多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白。如果没有停下来确认和解释,后面的讨论效果一定不会很好。
(另开一帖写How to support less abl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