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天打算说说郑州,只能说一切都是个奇妙的偶然。
如果以后我会打拼在别处,到那时回来的机会兴许就没那么多了
刚上大学的时候,坐在火车上看着自己慢慢远离这座城市,心情还是轻松的,长舒一口气,“可算是有机会去见识大千世界了。”
而后第一个假期回来,还没有太多的感触,甚至有种没在外面“浪”够的心态。
我以为在异地念书来来去去无非也就是这样的感觉了。
可是仅仅刚到大二,感觉就变了。
今年的假期我坐了普快回来,晚上十一点多到,中间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在卧铺休息,我睡的不沉,差不多在八点左右就清醒了,翻来覆去总觉得别扭,就到窗边坐着。一直到车子报站说下站到达郑州的时候,一车厢的人大概只有我最神采奕奕。车灯熄了以后,有列车员经过,提醒乘客休息,路过我的时候她说:
”郑州的吧,还有挺久呢,再休息下吧,到时候会叫你。“
我笑笑,摇摇头:”不用了,坐这正好能看着“
她也笑了:“行吧那你坐着,学生回来一趟也不容易。”
小时候去上海玩,觉得上海的夜景好看,好看的不像样,不免的对老家又是一阵嫌弃。后来觉得其实很多大城市的夜景都大差不差,等看到那天晚上十一点左右车窗外面的郑州的时候,我觉得在所有的大差不差之中,这里更值得我喜欢一点,因为它的灯光里有我熟悉的东西。
下了车,站在”郑州站“的站牌下,我的心情就像曾经离开时一样轻松,长舒一口气:
”郑州,我回来了。“
大一的时候,头一次在学校过中秋,南方的好天气不少,那天有赏月的条件,所以从来没有中秋赏月的习惯的我突发奇想的跑到了阳台去看月亮。仰着脖子傻站了半天以后我回了屋,室友一脸微笑着戏谑的问我:
”月亮好看么?“
我活动了下脖子,犹豫着点了点头
”好看你咋回来了?“
”没劲,桐乡的月亮,没什么意思,现在可算知道了那什么月...月...“
”月是故乡明吧。“那个室友堪称文学界的典范,满脸无奈的拆穿了我的”伪文艺“。但那会儿,我才是真的知道了从前为什么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身在故乡,怕总是容易忽略了故乡真正的好
”月是故乡明“,就算郑州可能压根看不到月亮,我还是会这么觉得。
凡事儿一旦有了对比,那就有意思多了
还记得之前说过的吧,郑州可能是一个不太有特色的城市,但正是因为它的没特色,才能让它融汇更多特色,尤其在吃的方面。这一点,也是在对比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跟哪里的对比呢?我大学所在的地方,实在不是黑桐乡,桐乡空气宜人,妖风习习,只是在吃的方面稍显不足,可能有地域差异的原因在,也可能是传媒建的着实偏僻,总之产生的结果就是让我对郑州多了更多的怀念。
因为是中原的城市,交通发达,所以郑州,的确是一个汇聚了各地特色美食的地方,东北的菜馆,四川的火锅,湖北的热干面,湖南的米粉,西安的羊肉泡馍······
嗯还有本地的胡辣汤。
相比较这里,在学校有关吃的问题真的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今天吃什么?“这是对话里的高频句子
”去东门吧。“这是高频答案
东门,学校门口所谓的餐馆一条街,乍一看会觉得还不算少,可待上四年试试看。
东门有家店,原来还有卖热干面的,可这仅有的一点慰藉,在第二个学期人间蒸发。
后来,在老乡室友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一家南门环西深处的胡辣汤店,店长是河南人,在听到他老练的乡音时,在吃到我朝思暮想的胡辣汤配菜角油条时,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阳光灿烂起来。
每到学期期末,总是有人先回到郑州的,我周围的一些个朋友回来的第一件事必定是喝碗纯正的胡辣汤,然后@给依然奋战在异乡的我,再或者秀一个方中山的定位,反正能把人急死最好,这就像一个梗,提一次,炸一次。
还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学校门口经典的小吃一条街,那才是真正的小吃一条街,虽然环境条件可能恶劣一点(嗯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块地挨着某医院的太平间),但是有情怀在,有的可能只有辆三轮车拉着一锅热汤就来出摊儿了,但依然不影响其热销程度。
当时我们学校门口的城北路堵到车流完全停滞,多半就是因此。
后来城管查的严,小吃街慢慢没有了,所幸还留下了些经典的店面,类似有家王师傅米线,到现在每次放假回来,我还是会在第一时间光顾。
同样深感怀念的还有老狼或者乡村大盘鸡,还有傣妹经济实惠可是容易拉肚子的火锅连锁,还有无论到哪都要开在一起的姐弟俩土豆粉和阿利茄汁面......
在外地人看来,出名的大概是河南烩面,可我在郑州反倒都没怎么吃过..有趣
上大学,时常楼都懒得下,基本靠点外卖解决一切,点来点去还只有那么几家,也实在让人有些难过,我跟老乡念叨:”回郑州一定得把这学期欠下的先吃个遍。“实际也真就是这么做的。
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说它们不够好,只不过家乡的,到底是我们习惯了的
不是说对吃的过分讲究,而是它可能已经不仅仅再是一碗饭那么简单,和它相关联的,更多的是我们对郑州的记忆。
如果你来
我很乐意带你尝一尝简单的”老品牌“。
好吃不好吃不是重点,重点是
你会喜欢它的故事
和你经历的类似,和所有青春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