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昨天晚上趴在电脑前改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对自己的设计充满疑惑:这样设计到底行不行?我不知道。不知道那就试一试。
今天早晨讲完课,感觉只有六个字:不扎实,不成功!很期待马老师的点评。
马老师的点评让我收获很多,让我知道怎样扎扎实实教好文言文。现将马老师的点评总结如下,并结合马老师的总结进行本节课的反思。
(一)文言文的教学,“读”是第一要义
1.通读,也就是读通,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是一些重难点字词或学生反复出错的字词。这一点我做的不好,首先我把“读通”这个任务放到了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这是不合理之一;其次在开课伊始,检查学生读课文得时候,叫了三个学生,其实三个学生读得都不太好,尤其是字音上都出现了错误,而我只是简单纠正,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所以到后面快结课的时候,自信依然有人读错,前面走得不扎实,后面也就会学的不扎实。学生没有读正确没有读通说,此是不合理之二。
改进措施:文言文的读正确读通顺这个任务不能放到课前完成,必须在课堂上扎实读,真真正正实实在在让学生读通。
二是要读好停顿和节奏,而且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来。这一点我做得比较好,没有一开始就让他们划节奏而是在理解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出来。到不好的地方是,我在课件上将停顿的划分直接出示了出来让学生来读。没有让学生自己先读。
改进措施:在学生理解内容之后,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出停顿和节奏,然后再出示让学生读,学生有自己的理解,不对的地方再进行纠正,对他们来说记忆会更深刻。
三是要丰富读的形式,比如指名读,同桌互读,师生互读,文白译读,填空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提倡竖版读和繁体读。在今天这节课上,读文的形式有些单一,而且还有两次竖版读。以后改进!
二、揣摩人物思维,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为了深入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了解课文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这则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我们基本上已经理解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人物的思维,深入理解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楚人和围观者说的话,并思考:楚人和围观者当时是怎样想的?1.同桌分角色演绎,初步感受人物思维楚人卖盾和矛时是怎样说的?围观者的又是怎样说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楚人:“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围观者:“以子之矛馅子之盾,何如?”同桌两人分角色演一演。2.情境还原,深入感受人物思维过程请一位同学扮演楚人(生甲),几位同学扮演围观者(生乙、丙、丁……),老师旁白。要求:随着老师的旁白,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情等;可以用现代语言表演人物的对话,结合实际生活进行适当想象。准备就绪。师旁白: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有一个楚国人正在街边拿着自己的盾大声吆喝道:生甲(预设):“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破它。”(引导学生多吆喝几遍)师旁白:楚人放下盾,又拿起旁边的矛吆喝道:生甲(预设):“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够刺破。”(引导学生多吆喝几遍)师旁白:在楚人一声声一句句的叫卖声中,不断有人围了过来,但他们似乎并不打算买东西,有的人在交头接耳、有些人在窃窃私语,也有些人议论纷纷,其中的一个围观者走向前,嘲讽般地问:生乙: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师旁白:这个人被问得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他自知无趣,收拾起自己的盾和矛,灰溜溜地回家去了。采访楚人:请问这位楚国人,你为什么要这样来叫卖你的盾和矛,当时你是怎样想的?预设:卖盾的时候,我要让别人知道我的盾是世界上最牢固的盾,是世界上最好的盾,我要吸引大家来买我的盾。卖矛的时候,我要让别人知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盾,是世界上最好的矛,我要吸引大家来买我的矛。原来,你是为了让大家知道你的盾是坚不可摧的,你的矛是无坚不摧的,从而把你的盾和矛卖出去呀!采访围观者:请问你当时为什么要嘲笑楚人?你是怎么想的呢?预设:这个人可真会吹牛啊!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怎么可能同时存在呢?我来问问他,看他如何回答。真是旁观者清啊!一下子就发现楚人话中的矛盾之处。3.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采访楚人:当时你为什么会被围观者问得无言以对呢?预设1:因为我说的盾是最坚固,我的矛是最锋利的,要是用我的矛刺我的盾,如果盾破了,说明我撒谎;如果矛断了,也说明我在撒谎。真是太尴尬了。预设2:因为我只想到了我的盾是最坚固的,我的矛是最锋利的,没有想过用我自己的矛刺我自己的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状况,我考虑问题不全面。所以无论出现什么结果,楚人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想到:无坚不摧的矛和坚不可摧的盾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板书:不可同时而立)(引导学生发现楚人考虑问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发现楚人思维的漏洞)4.总结楚人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原因总结:这个楚国人没有把自己的矛和盾放在一起考虑,只看到了局部,没有看到整体,犯了思维逻辑上的错误。这种思维的漏洞导致楚人的言行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节课在揣摩人物思维方面教和学都很扎实、很深入,学生理解了楚人卖矛和盾时存在的思维逻辑上的错误,从而明白了在生活中说话、做事之前要考虑清楚,否则就会自相矛盾、前后抵触,将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而这样深入揣摩人物的思维,也为后面的讲故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创设情境,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支架1.创设情境讲故事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出来,而要讲好故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而不是诸如“请你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这样笼统的、没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在教学《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讲故事的我创设了一下三个具体情境:情境一:楚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她的妻子看到了问他:“你今天不是去卖矛和盾去了吗?为什么情绪如此低落?”楚人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道:哎,今天啊,真是太尴尬了,事情是这样的……”情境二:集市上有一个围观的人,他哼着小曲回到家。儿子跑来问:“父亲,您今天怎么这么高兴?”围观的人笑着说:“儿子,今天为父看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场面,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情境三:今天语文课上的这个故事,真是让你获益匪浅!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回到家后,你迫不及待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提供了一定的支架,情境真实具体可操作性强,让学生能够在完整讲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增加一些合理的情节,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的锻炼。这样深入的理解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创设情境读原文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讲故事外,还可以创设情境读原文,让学生在多种情境多种层次的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可以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楚人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上叫卖矛和盾的情境,在这样的现场还原中理解课文;《两小儿童辩日》这篇文言文,可以创设辩论的场景,让学生在真正的辩中读,在读中辩,从而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没有读就没有文言文的教学,而文言文的读一定要放在课堂上,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准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没有人物的思维揣摩,文言文的教与学机会失去趣味、失去灵魂,学生就不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想法,对内容的理解也就浮于表面;没有情境的创设,文言文教学就不会深入浅出、学生的课堂所学也就难以内化。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在文言文的朗读中体现、在揣摩人物思维的深入学习中落实、在创设情境讲故事中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