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好久不看小说了,近日无意中女作家迟子建的几篇小说,又燃起了我读小说的欲望,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是我最喜爱的作品风格。能给心灵带来冲击力量的文学作品才是强大的,有震撼力的,迟子建的作品无疑有这份力量。
尤其喜欢她的中篇《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作品由“我”的个人哀愁牵引出一系列人物,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当今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现状,他们人性的美丑,不灭的信仰,或艰难或不幸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扼腕叹息。
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肮脏的小镇上,这里的人做生意的不少,也有一些从事井下作业的,他们庸俗无聊,好像被文明抛弃到了这里,打情骂俏、流言蜚语充斥其言谈举止之间,伤风败俗的亦不乏其人,感觉这里好像因为永远没有阳光的朗照,滋生了太多乌七八糟的脏东西,天与地,人与自然恶俗一片。
其实这部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远没有这么简单,“我”所租住的店家女主人恰是有一副古道热肠,她在火车站拉客时,看到一位去外乡寻妻的男人,被妻子情人殴打致残后,无钱医治,无力上告,只能拖着残腿一瘸一拐地返乡,女店家执意接他到自家的小旅店喝碗热汤,睡晚好觉,店家男主人担心这样奄奄一息的人会死在自己的家里而拒绝收留,瘸腿男人得知后半夜悄然从店里离开,第二天天明,女店家发现他不见了,分两路派人寻找,得知那男人已被路上的好心人相助后,才放心地说:“这倒霉蛋儿,总算遇上好人了。”在令人郁闷的环境中,作家这淡淡的一笔,给肮脏、冷酷的小镇涂抹了温暖的一笔。
常言道:人性有多善,人性也就有多恶。在这小镇上有这样一些外来的妇女,她们是“嫁死”的,就是嫁给那些下煤矿的人,她们怕婚后怀上孩子,结婚前就带上节育环,婚后悄悄为丈夫买上保险,只盼望男人下的矿井早点出事故,白天男人下井,她们游手好闲,打牌遛街,晚上看到男人安全回来就叹气,甚至不给他们做饭吃。看到这里谁不咬牙切齿?聪明的作家巧借“蒋百嫂”的拳头,狠狠地打掉了一个“嫁死”者的两颗门牙,作家在生活中不能痛快,就在作品中痛快。看来艺术需要道德做支撑,作家把自己对世间的爱恨情仇付诸于作品中的人物,人物便有了更感人的力量。正如英国作家福克纳在领诺贝尔奖时说:“说到底,艺术的力量,是道德的力量。”
有怎样的人生体验,就会有与之相应的人生感悟。托马斯·卡莱尔说:“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语人生。”让人大感动的哲思。现实生活中不幸的人们各有各的人生痛哭,作品中的“我”与作魔术师的丈夫结婚没几年,丈夫就车祸意外身亡,痛哭过后,在“我”看来,人生就是无常的、脆弱的、多变的,这痛哭的疤痕只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渐模糊,直至云开月朗。在“蒋百嫂”看来人生就是无奈、挣扎与不公,她的痛哭与呐喊只会被周围人们看做是一种失去理智的疯狂,人们寄予她的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太多的嘲讽与唾弃。
“蒋百嫂”的丈夫就是一个下煤井的矿工,一次矿难中他没有幸免,因为十人的矿难就是大事故,所以镇上的领导为了控制在九人之内,对外谎称出事故那天蒋百没来上班,而是离家出走了,私下给蒋百嫂一笔赔偿,把蒋百的尸体拉回来放在自家隐蔽的大冰柜里常年冰封起来,在痛苦愤恨和舆论的压力下,蒋百嫂常常夜晚买醉,然后就领陌生的男人回家过夜。与其说这是一种放纵,不如说是对痛苦的一种麻醉,委屈与压力得不到瞬间的释放,人会崩溃的,这样的女人该受责备吗?她毕竟要活下去,因为还有儿子在。她深爱自己的丈夫,怀孕时镇上发生了一次矿难,她以为丈夫必死无疑,丈夫幸免了,可嚎哭的她因动了胎气而流产。丈夫真正遇难后,每当停电时她就疯了一般,扬言要用炸药崩掉供电所,镇上的人都被蒙在鼓里,都以为蒋百嫂受了刺激,哪知道家里的冰柜需要分分秒秒的工作?“蒋百嫂”不糊涂,她一个弱女子,不屈服于势力,又能通过抗衡而得到什么呢?他为丈夫而痛哭,死了都不能入土,不能心安,不能瞑目呀,这到底是什么世道呀?
是呀,这到底是什么世道?一富豪为了庆生,让人在手上放焰火,为了挣这200元钱,云领的父亲被炸掉了一只胳膊,也是舍不得200元钱,云领的母亲被狗咬之后,不去打狂犬疫苗,狂犬病发作而失去了生命。这就是当今社会底层人们的无辜可怜与不幸,这一幕幕怎能让人释怀?
看完作品,蒋百嫂“醉酒”“发疯”“声泪俱下”的样子总在我的眼前晃来晃去,折磨着神经。常听到同事们谈起他们煤老板的朋友如何的阔绰,岂不知他们挥金如土的背后有多少个屈死的灵魂在哀嚎?他们把金钱的利益无限地放大,把别人生命的价值一再压缩,一场矿难的损失对他们来说就是九牛一毛,何足挂齿?一旦矿难发生,有几个领导能想到无辜的生命和背后无数个悲惨破碎的家庭?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倒是自己的乌纱帽怎样才能保住。
良知在哪里?道义在哪里?百姓的希望在哪里?利益的驱使下,我们的社会真是病得不轻,为了钱,兄弟间扯断了亲情,为了钱,可以伤天害理,为了钱,可以以身试法,
为了钱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条都做不到的官员还大有人在,还在坐着高位享着厚禄,此种状况不能解决,草菅人命的现象就会屡禁不止,“嫁死的人”就会越来越心安理得,“蒋百、蒋百嫂”式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云领”“三生”式的孩子们就会越来越感到迷茫。
每个人如果在内心都给自己上一堂课,一堂关于“良知、道义”的课,我们的社会何愁好不起来呢?呼唤着,期待着,但愿今年更比去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