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沉重。
每一次看这本书,我的心就刺痛一次。
它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思考和震惊。
其实我看这本书看了很久,我始终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想去逃避,我们的屈辱史。我们都习惯逃避痛苦,逃避错误。
错误意味着我们当初的决策出错了。殊不知,错误才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时机。
感觉自己和当时的人没差,一直在躲避着过去的苦楚,企图忘记它,而不是从中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是的, 遗忘痛苦是人类的本能,人生在世,何以追求,无非快乐二字。
如果我没有阅读这本书,或许19世纪的屈辱早已消失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了。不会对我有着任何感触。
固步自封势必失败。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本书,也很庆幸有人写出了这本书。有人能够直面历史,从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去还原历史,给我们带来新的认识。
文章中批判林则徐,琦善等人并没有从鸦片战争中反思,在我看来,林则徐一方面考虑着自己的升官发财,一方面要去揣测圣上的旨意,精力已经消耗殆尽,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考察如何制夷。加上人本来就有回避痛苦的天性,就更加不用说了。
可以说,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所以看不到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天朝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大清王朝固步自封,沉浸在自己的胜利当中,而不是选择开眼看世界,世界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重要性。
而日本却能从中汲取教训,一定程度上是当时德川幕府的衰亡,政府的变更极大程度刺激了社会的变革,而当时的清王朝虽说已在走下坡路,但还没有达到要灭亡的地步。所以指望当时中国有什么大的变革,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有求稳的心理。
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道光皇帝没能看清局面,不思进取。其实这也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则是体制的问题,你想,全国的大小事务,都要由皇帝一个人来处理,这样不仅很累,而且精力也消耗殆尽。而且一个人的决策往往有着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若非康熙乾隆等能人,其他人确实难以承受。
也由于生死大权全由皇帝掌控,官场中人的较为保全自己的方法,就是取悦皇帝,顺从皇帝的意愿,这样,自然不会有什么革新的念头了。
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
1.科技上面远不如英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时的中国还不流行热武器,加上仅有的热武器也粗制滥造。为什么会这样呢?明明四大发明都是源自中国的呀?
2.不知己不知彼,对方知己知彼,老祖宗的智慧都不知道了。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向外部学习的意识。以天朝自封。甚至于谈判的时候,也吃了哑巴亏而不自知。而英军在中国的那些年,早已对中国了如指掌。甚至于说中国官员的做派也都一清二楚。而此时的道光帝,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可悲。
在今天,中国已不再是那个需要向列强跪地求饶的国家了,它已经有实力与西方列国叫板了。只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却是缺失的。我们的文化饱受。
3.制度的问题。我国的军队集合起来,需要通过层层指令才能到达,在战争面前,缺乏应变能力。
4.清王朝的统治。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了。只是为了不损害当前的利益,所以就不能轻易改革。可以说是改弦易辙吧。加上,如果清王朝不覆灭,根据后来的“洋务运动”,也是只能动其皮毛,无法触及筋骨,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文中提及林则徐,谈到他,意思是林其实没有多大的神通广大,只是说他站的位置恰如其分,刚好被道光帝派去禁烟,所以历史成全了他。然而他只是和清朝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意识到中国当时的位置以及危险,没有去反思为什么会战败。而是一味的取悦皇帝。在爱国这方面,我们无可否认。只是如此浅层次的爱国,又身居高位,或许也是害国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初,清朝官员天真以为自己的城墙坚固无比,能够抵挡住英军的进攻。结果可想而知。
至于说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
唯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制度的可取之处,我们才能防止这样的局面再次发生。
其他的,我暂时想不到。毕竟,当前的中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