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转自我的一位同事大姐,昨天她在朋友圈发的一篇文章,得到大姐的同意后,转发到这里,供简友们品读、思考。
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还真是第一次听说。据说,1998年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发起,有众多国家参与。中国是否参与不得而知。不打孩子,这对于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古训中国父母,岂不是动摇了他们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打与不打,难道就是教育好与坏的分水岭吗?
记得小时候,邻家的男孩子和我在一个学校,非常的调皮捣蛋。从小学到中学,他的爸爸没少打他,有时候甚至是暴打。可是,并没有打出成效,他还是走进了监狱。
而一直是好学生的我,却在初中的时候,被班主任老师一句话差一点推向悬崖,以至于我的青春期差不多是在叛逆和宣战中度过。
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从第一天走向讲台,我就立下了自己的信条:绝不居高临下地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学会和他们做朋友。也源于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常常是相当活跃,我们一起听《梁祝》,一起欣赏《清明上河图》的微缩长卷,一起把《孔雀东南飞》编成话剧在学校演出。最不爱说话的孩子天天早晨在校园里大声演讲,封闭内心的孩子成了大家的朋友;班级里人人轮流做班长,体验了管理的不容易,就更容易服从管理。课上课下,我们相处的那么和谐、那么亲切,直到今天,我和我的学生都还记得那是的点点滴滴。
所以,我想,教育的真谛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前些天在医院碰到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面瘫来针灸。针灸的疼痛让孩子极度恐惧。孩子请求医生:能不能不扎鼻子两侧啊?医生说:这个不可以商量。孩子请求妈妈:你和医生说别扎鼻子行不?妈妈回答:听医生的。孩子只好以哭闹对抗。 近半个小时的过程极其不愉快,医生很头疼,妈妈很无奈,孩子很无助。
在另一张床上针灸的我听了全过程,起针后我来到还在不停哭泣的孩子床边,和他聊了会天。我把他因紧张而扭曲的手握在我的手里,告诉他针灸有多么神奇,告诉他面瘫会失去很多好机会,告诉他忍得了这些疼痛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终于,孩子放松下来,不再啜泣。后来再见到母子俩来针灸,我问男孩:小男子汉,还疼吗?孩子天真地说:疼,但我能忍。医生说,从那天开始,孩子很配合。
孩子的妈妈问我从事什么职业,我说,以前搞过教育。孩子立刻问妈妈:妈妈,你为啥不搞教育?
教育,孩子们期待好的教育。修枝打岔是必要的,细心浇灌也是必要的,关键是目的与方法。学校教育重在传授知识,但不是唯一;家庭教育重在塑造情感与人格。学校、家庭应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然而,如今的教育,却走向误区,好像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学校教育本就有缺失,而家庭教育又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凶,难怪孩子们对待老师、家长的训导何其厌烦、对每天的功课何其厌恶。
所以,打与不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并不是重要的问题。问题是,我们的孩子有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