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心理学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现象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差异)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定义:心理过程是指人在实践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过程可分为认识过程、情
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定义:人在实践中,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来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
定义: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决不是无所表现或无动于衷的,他总是对客观事物表现出
一定的态度,并产生了喜、怒、哀、乐、惧、爱、恶等满意或不满意或不愉快、高兴或焦虑、
热爱或憎恨等等情绪、情感体验,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定义: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情感的激励下,自觉地改造主、客观世界,确定奋斗目标,制定计划,拟定步骤、方法,克服各种内外困难,
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
2、个性心理
定义: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或称心理的个别差异,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定义: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2)个性心理特征
定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包
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二、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一)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的专门条件下从事体育活动实践的人的心理现象及
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二)体育心理学的任务
1、从理论上探讨体育教学、课外训练和竞赛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在体育教学
条件下运动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对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的问题。
2、直接对体育教学、课外训练和竞赛服务,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育、教学、课外训练
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依据。
(三)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有助于做好体育教学、课外训练和竞赛等工作
3、有助于“育人”的工作和教师本身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二章运动兴趣
一、运动兴趣的概述
1、运动兴趣的定义: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
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区别与联系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
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不是对体育活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而是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
兴趣,如保持体形、增进健康。
(1)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需要的意志努力程度不同
(2)直接兴趣和间接性趣具有年龄差异
(3)直接兴趣和间接性趣可以相互转化
二、培养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1、强大的动力作用
2、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3、最终实现终身体育
三、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1、运动需要的满足
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
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
4、成功体验的获得
5、融洽的师生关系
第三章运动动机
一、定义
它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身
体锻炼活动的需要,以及参与运动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二、功能
(1)发动功能:学生想要运动的愿望达到一定水平,就成为心理动力推动自己行动起来,这就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的发动功能。
(2)选择功能:运动动机不仅能发动体育活动行为,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运动行为具有
稳定而特定的内容,是他们的运动行为取向一定的活动目标。
(3)强化功能:运动动机通常还决定着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
(4)维持功能:运动动机与体育活动坚持时间的长短也有直接关系。当学生参加自己
乐于进行的体育活动时,持续的时间就较长,即使在疲劳的状况下也还能坚持一定时间,但若是进行不愿从事的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久较短,想让他们保持较长时间也比较难。
三、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加运动活动的趣味性,启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需求,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
2.培养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4.及时反馈,积极评价
5.端正对运动活动的态度
第四章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
一、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1、概念:对于目标的概念,不同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2、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在看待成功、运动目的、运动道德、攻击性行为以及运动快乐感等方面差别很大。
(1)看待成功:学习目标定向努力和理解学习内容以及与他们合作可导致学业的进步,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则总是试图超越其他人。
(2)运动目的:学习目标定向的人认为,运动应该使人深刻第认识到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等的重要性;成绩目标定向的人则认为,运动应该使人产生知名度和富有竞争能力。
(3)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更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修养,而成绩目标定向高的运动员比成绩目标定向低的运动员更有可能在比赛中伤害其他人。
(4)运动快乐感: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从运动中获得的快乐感是不一样的,没几乎所有的目标定向方面的研究都发信学习目标定向与运动情境中的乐趣和满意度成正相关的,研究表明,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不管竞技水平如何,也不管是否获胜,都能从运动中获得乐趣。
(5)学习策略:研究发现,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倾向于是使用不同的策略,高学习目标定向的运动员认为听教练的指挥,努力掌握新的技能以及规律的练习能够给他们带来益处,而成绩目标定向的运动员则认为练习是无效的策略。
看待成功运动目的运动道德和攻击性行为运动快乐感学习策略
学习目标定向认为努力和理解内容获得进步努力学习与他人合作重视运动场上的道德不同努力掌握技能及其规律
成绩目标定向试图超越别人产生知名度和竞争有可能去伤害其他人不同认为练习的无效的策略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向
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2、合理运用表扬的鼓励方式
3、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
4、合理的评价方式
三、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
3、设置既有挑战性但又可能实现性的目标
4、设置长期与短期结合目标
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
对设置目标提供反馈,有助于学生了解在向目标前进道路上的活动情况,并做出及时调整和改进。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设置有效的目标,还要及时提供反馈。另外,对学生的段性反馈应以积极肯定为主,并指出其今后努力提高与改进的方向。
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学生完成的技术动作的标准。
而结果目标是指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最终是否能够获胜上。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这种结果目标,只有部分处于我们自己的控制之中,实现这个目标还取决于对手的表现,以及个人
能力控制范围以外因素的影响,如裁判、场地、气候以及观众等。由此可见,对于技术动作
的控制要优于对比赛结果的控制。
7、当老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目标不仅可以荨重学生的个人意志,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第五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一)体育锻炼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体育锻炼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认知功能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功能,它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语言等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有适度的正相关,研究者认为,长期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表现上比短期的体育锻炼有更大的效应;有规律地锻炼可以通过提高知觉和运动系统的总体速度来提高精神运动的速度。学习运动技能尤其对儿童身体知觉能力和技能知觉能力的准确性有明显的影响。
综合该领域的研究,可以归纳为:
1.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不能被看做是因果关系。
2 体育锻炼与认知功能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3.不同的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4.体育锻炼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5.体育锻炼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二)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
体育锻炼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是锻炼心理学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
点话题。体育锻炼调节情绪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体育锻炼行为是人们调节情绪的最
自然的选择;体育锻炼的情绪调节方式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
1.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量的有关体育锻炼与抑郁有关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临床上被诊断为抑郁的人身体健康水平较低;体育锻炼与其他传统的方法一样有效;体育锻炼是对传统治疗方法的补充;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但这对心理健康不是必需的手段。
2.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效能
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的需要,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急性效应(短期)研究二为慢性效应(长期)研究。大多数研究证实体育锻炼与焦虑的降低有关。
(1)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急性效应: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具有即刻降低焦虑的效果,包括降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
(2)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慢性效应研究:与体育锻炼降低焦虑的急性效应研究相比,体育锻炼的慢性效应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3.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该领域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
(1)多数研究结果支持体育锻炼与主规幸福感之间具某种关系。(2)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3)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项目差异。
4.体育锻炼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a.体育锻炼除了能够产生上述的情绪效应之外,有时还能使锻炼者从中感受到一些特殊
的情绪体验。
b.流畅体验;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
要的满足。
c.跑步者高潮:关于跑步者高潮,至少可以找到 27 个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其中包括兴奋、灵性、觉醒、力量、优美、容易行动、完美和晕眩等。
d.高峰表现
(三)体育锻炼对人格的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横向比较研究和纵向追踪研究两个方向进行。
1.体育锻炼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
2.体育锻炼对自尊的影响
a.体育锻炼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识(如身体表象)。
b.体育锻炼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c.体育锻炼对低自尊的效果更加明显。
d.不同锻炼方式对自己的影响有差异
第六章运动中的行为干预方法
一、渐进放松训练
1、概念:是利用全身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渐进性放松课分为三个阶段来实施:
①基本渐进放松法的练习;
②加上暗示语的渐进放松训练
③不同场地的渐进放松训练。
二、自生训练
(一)自生训练的概念:
自生训练,又称自主训练、自律训练、自我训练或自发训练。
(二)自生训练的方法
练习自生训练法必须采用下列几项基本步骤:
a.运动员采用一种舒适姿势练习(通常是躺下);
b.运动员以深缓的方式呼吸,并且专注在自我呼吸上面:
c.运动员交替地紧张和放松身体所有肌肉数次:
d.运动员专注在某部分躯体的放松,并且体会某一肢体沉重的感觉:
e.运动员体会四肢和腹部的温暖感觉,以及前额的冰凉感觉。
三、生物反馈训练
生物反馈训练又称”内脏学习”或“自主神经学习”,是通过生物反馈仪达到控制生理
指标维持这种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运用特定的仪器,将人体发出的微弱反应放大成为人的
视觉、听觉所能感知的信号,如用音响或屏幕上的图像同步反映血压和心率的起伏波动等,
并通过奖励或强化,使生理变化朝着需要的方向发展。它包括(如、心率、肌紧张、脑的活
动)和依靠仪器调节生理状态,然后把这种能力应用到没有仪器情境中。
第七章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方法
一、表象训练的作用
1.表象训练有助于加快运动技能的学习,巩固和改善已学会的运动技术动作。
2.有助于调节人的情绪以及生理唤醒水平的作用。
3.能够增强动作练习者的信心,使注意力更加集中于当前的任务。
二、暗示训练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
(一)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心理暗示的特点
1.挖掘潜能性特点
心理暗示具有对无意识进行激发的作用。简洁、有力、积极地暗示语的使用,有时可以
起到激发无意识心理活动的作用。
2.非指责性特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或运动员的
心理特点,恰当地采用暗示训练法。首先,将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或运动员叫到一旁,一对一地指出错误所在;然后,教他在练习关键动作时应使用的暗示语内容。这样,学生或运动
员就可以在非指责的环境先纠正错误,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
3.积极性特点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暗示语的内容应注意使用积极性的词语内容,避免在暗示语中包含消极性的词语内容。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在体育教学中与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暗示训练
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特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或运动
员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理需要,灵活和有针对性地使用暗示训练。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时机运用心理暗示训练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当学生或运动员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产生紧张、焦虑和提难情绪时,可以采用暗示语使他们逐渐放松和保持镇定。
(2)当学生或运动员出现错误动作而且难于纠正时,可以用暗示语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动作。
(3)当训练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或运动员缺乏兴趣、感觉厌烦时,可以用暗示训练鼓舞情绪,唤起学生或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4)当学生或运动员对训练感到疲劳、情绪低落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训练,提高他
们的情绪水平,并强化意志品质。
(5)当学生或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学习,还没有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时,可以采用暗示语配合动作练习,强化他们对技术动作学习,巩固和加速动力定型的形成。
(6)当学生或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时,采用暗示训练帮助他们及时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
务。
(7)当动作操作需要发力时,可以采用暗示训练,提示动作的发力时间点以及发力强度,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快速掌握发力的技巧。
(三)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心理暗示的形式与方法
1.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指让利用语言、手势、表扬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
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
2.他人暗示
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对学生或运动员,以及学生对学生或运动员对
运动员之间具有训练作用的暗示内容被称为他人暗示。
3.表情和体态暗示
表情和体态语言是体育教师或教练员与学生或运动员进行沟通知识,技术和情感的良好
的媒介。
4.环境暗示
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或运动员的学习效果。体育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
布置教学场地,因地制宜地设计安全、舒适的教学场馆。
5.标志暗示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标志暗示既可以帮助学生或运动员形成良好的技术动作,提高其
技术、战术意识,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产生适宜的心理准备。
第八章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
一、应急、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之为应激,又
称为紧张。
唤醒是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觉兴奋性水平、腺体和激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一)倒U 形假说
倒U 型假说是人们在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理论。该理论来自最初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倒 U 形假说认为,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当唤醒水平超过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后继续向高度兴奋方向的发展,唤醒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导致运动表现的逐渐恶化或成绩昀下降。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唤醒对运动表现最为有利。
[if !supportLists](二)[endif]动技能的复杂程度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粗糙或简单的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精细复杂的活动,较低水平
的唤醒有助于精细或复杂任务的完成,却会阻碍粗糙的或简单的运动。
影响动技能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运动技能越复杂,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相对越低。首先,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
的唤醒水平就比较高;其次,由于受在同一时间内处理信息的能力限制和注意范围与唤醒水
平呈反比的影响,可以推测,在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的情况下,运动技能
在相对低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动表现;另外,技能的操作因素将对运动技能的复
杂程度产生影响,参与活动的肌肉越多,对肌肉协调运动越高、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
要求越高的运动技能,越需要在较低的唤醒水平下才能够取得好的运动表现。
三、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原因包括担心在比赛中发挥不好、不能满足训练或比赛对经济上和时间上的要求,训练场所的变更、对自身天赋和潜力的怀疑,与其他队员之间的不协调以及运动损伤等。这些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
(一)环境因素
1.比赛的重要程度:通常参加越大规模的比赛,运动员所产生的状态焦虑越高。
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越大,给运动员带来的赛前焦虑水平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个体因素
1.特质焦虑: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个体,高特质焦虑的人趋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
2.自尊:与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的运动员相比,低自尊的运动员往往有着更低的自信、较少的经验和更高的状态焦虑。
第九章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第一节运动知识的传授
运动知识获得过程:运动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运动感知、
表象和对运动概念的理解成分所组成。学习运动知识的过程,存在着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
念的三个认识阶段。
一、运动感知
定义:动作的直接感知是知识形成的第一阶段。它的始发信息是由直观的具体动作外形
所构成。也就是说,不同性质与形式的运动技术动作结构特点、要素,通过不同的感知觉,
主要是视、听和动觉渠道在大脑中形成有关的形象。
二、运动表象
定义:是指学生在运动感知觉的基础上,头脑中所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它反应动作在
时间、空间、力量等方面的特点。
三、动作概念
定义:动作概念是对运动客体自身运动规律的反映。运动表象是反映动作的外表形式,而运动概念则是反映动作结构之间内在联系和完成动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第二节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运动技能概述
定义:运动技能是人们在活动中运用一定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完成某种动作的
活动方式。它是由通过相应的神经所支配的骨骼肌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所构成。
运动技能的分类:
1、连续性技能与间断性技能
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和动作是否有连续性而进行的。间断性动作技
能是在对特殊的外部刺激作出反应时,机体作出特定运动的一种典型动作。
2、封闭性技能和开放性技能
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环境条件与运动员的相互关系而进行的。
封闭性技能主要依靠运动员内部的本体的感受器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是在比较安定的条
件下进行的。这类运动技能要求动作尽可能准确、稳定,如跳水、跳远等。
3、小肌肉运动技能和大肌肉运动技能
这种分类主要是依据完成运动动作时牵涉到的身体肌肉组织的数量而进行分类的。由手指等小肌肉群运动来完成运动活动的称为小肌肉运动技能。这类技能具有细致精巧的特点。
大肌肉运动技能是指伴随着大肌肉群收缩和全身性运动的活动方式。
二、运动技能形成阶段及心理特点
运动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通常把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形成阶段
这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初始阶段,即认识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完成动作技能所需要的知识以及动作时知觉的线索,使学生的感知觉和思维活动对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形成明确的认知和定向。
(二)改进提高阶段
这是有意识地改进措施,使动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建立固定联系的阶段。
(三)熟练掌握阶段
这是运动技能巩固、完善,达到自动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掌握的动作以及完成动作系列,已经相互协调地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系统,并已稳定、巩固,技能变成了熟练技巧。
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教学条件
(一)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练习
运动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而逐步形成的,练习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实际练习过程中,由于练习内容的性质和难易不同,练习方法不同,以及练习者的能力、知识、经验、动机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练习进度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表现在练习曲线上既有共同的趋势,又有个别差异。练习曲线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先快后慢的练习曲线。技术动作学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多见于比较单
一的技术动作,如跑、跳远、跳高等。
2、先慢后快的练习曲线。技术动作学习的初期进步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一般是指动作技术较复杂的技能,如滑冰、游泳等。
3、高原现象。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了暂时停顿,经过一段时间又继续进步,这种练习曲线成为“高原现象”或“高原期”。
4、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练习者技能的获得、保持和表现的过程可能是以上三种练习曲线的结合,即形成练习成绩的时起时伏。
(二)形成运动技能的有效练习条件
练习效率的提高是受许多因素和条件制约的,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能达到改进和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有效的练习应注意下述条件。a.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c.及时反馈知晓练习的结果d.正确掌握练习进度与时间分配。
第三节运动技能的迁移
一、迁移和干扰的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一些新运动技能的掌握常常会受到早已形成运动技能的影响。这就是运动技能的迁移和干扰。
运动技能的迁移定义: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于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能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又称之为正迁移。
运动技能的干扰定义:是指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会阻碍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又称之为负迁移。
在运动技术学习中通常发生的几种迁移现象:
1、横向迁移(体操、健美操)
横向迁移即难易程度或层次相类似的各种运动技术之间的技能相互迁移的现象。
2、纵向迁移
纵向迁移是指同类运动技能中难度层次不同的各项技术之间的迁移现象。(跳远、三级跳远)
3、交叉迁移
交叉迁移是指练习者身体一侧器官的练习效果可以向身体另一侧器官转移的现象。(左右手运球。垫球)
二、影响运动技能迁移和干扰的因素
运动技能之间发生迁移的原因,主要由于有下述因素影响:
1、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
凡是先学习的运动技能同后学习的运动技能之间动作结构基本相同,都可以造成迁移现象。
2、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各种运动技能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共同成分和一般原理、规律。
3、运动定势的影响运动定势是指一个人运动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4、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影响
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助于清楚地认识到新旧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并能掌握练习的原则和方法,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新技能学习之中去。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方法
(一)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各项教材都有许多基本动作环节相同,在教学进度上不同的安排,对运动技能的教学和练习效果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加强运动技能的基本功练习
各种运动知识、技能之间都包含着一种程度的共同成分、一般原理和规律。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基本功越扎实,就越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三)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教师要正确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理解动作概念,明确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异同点,清楚认识各技能之间共同因素与本质差别,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并将学到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四节运动技能的反馈
一、运动技能反馈的概念与分类
(一)运动技能反馈的概念
反馈是控制系统把信息送出去又把它的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系统的再输出发生影响
的过程。
运动技能反馈是指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把来自运动器官的效应信息,再经过感受
器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获得有关动作结果的信息过程。
(二)运动技能反馈的分类
1、按照反馈信息的来源,反馈可以分为内在反馈和人为的反馈
2、按照反馈信息的时机,反馈又可分为同步反馈和延时反馈两种
二、合理利用反馈的心理指导
(一)信息反馈要及时
(二)注意多次反馈
(三)运用有效反馈,限制不适当反馈
(四)指导学生自我反馈
第十章各项运动项目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田径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田径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磨炼学生的意志:如田径中的长跑项目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
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接力跑项目不仅要求每一位运动员都具有极佳的奔跑速度,
而且要求运动员之间密切地配合、协作,只有这样,才能跑出妤成绩,才能战胜对手。
二、球类对运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锻炼学生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
3.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于竞争、勇于取胜的精神。
4.锻炼学生的性格,使学生性格趋于完善。
5.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与同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
三、武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锻炼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集中意念的能力。
2.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品德。
3.提高学生对动作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和建立友谊的能力。
四、体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2.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心理和意识。
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体育游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开发学生的智力
3、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4、魔力学生的意志
5、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6、完善学生的个性
7、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8、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真题回放
1.活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_____ 。
A.兴奋 B.兴奋性 C.应激 D.应激性
2.外部诱因是指能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 ),它是引起体育活动,满足个体需要的
外在刺激。
A.外部原因 B.外部因素 C.外部环境 D.外部条件
3.对人体心理因素构成影响的主要为:消极情绪和的影响。
A.积极情绪 B.愉悦情绪 C.悲哀情绪 D.愉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