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天分享
四大流派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
华生:受巴普洛夫和桑代克影响,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即R=f(s)模式。该理论不考虑刺激与反应的中间过程,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的,不认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华生认为,心理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摒弃一切主管内省,同时确立心理学的客观研究对象。
巴普洛夫:巴甫洛夫就是对狗做训练,每次喂食物之前都摇铃铛。狗慢慢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狗听见铃铛就会流唾液。这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提出来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给了如下公式:R=f(S、A)模式,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即第三变量。不但考虑了某一刺激和某一反应之间的关系,更考虑到,改变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或设置其他条件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都决定于先前行为的后果,而先前行为的后果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这就是正强化与负强化。斯金纳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强化的作用。用这一理论广泛解释了学习现象。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均涵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之中。他这就格外强调,如果他做的好的时候,就给他一般来说是正强化就给他奖励,做的不好的时候给他惩罚比较多一些。但是也有的时候是消退,那什么又是什么是消退呢?消褪的意思是这所谓的消退指的就是对于他不好的行为不予理睬。我们有可能会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教育中越是哪一块特别的关注,可能越会导致这一块的问题反而变得更多。就好比策略派沟通里边强调的就是对于问题的努力可能就会导致问题的停留。就是你对这个问题你敢对这个问题的改变越努力越可能容易导致这个问题就停留在这儿了。那用咱焦点解决来说,就是你越强化越关注,越强化。比如失眠。比如儿童期青春期孩子的一些问题,过度强化,过度关注,就容易极端化,绝对化思维。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经典是人主动的给他进行训练,就是人来训练的这样的一种训练出来的条件反射就是经典,那操作性是什么意思?斯金纳曾经造了一个箱子,学过心理学老师可能知道司机纳箱他在这个箱子里边放了一只老鼠,老鼠一开始在这个箱子里边乱爬,他这个箱子是很特别的,就是箱子里边有按钮,每当那个按钮被碰住之后,就会有一粒肉丸滚下来。一开始这个老鼠在乱爬,后来这个老鼠经过摸索之后,还一开始当然不是摸索啊,是他是在乱跑,然后他就很偶尔的碰到了那个按钮,然后食物就出来了。后来每当他饿的时候,他就不乱爬了,他就有意识的走到那个按钮,用小脚一抬啪嗒一按,食物就出来了,他就学会了。这个条件反射是摸索出来的。自己摸索出来的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也很多操作性条件反射,比如我们在学习中发现学习好能得到父母的表扬,接下来我就好好学习。他发现的当然也有的时候是不好的那种。比如说他发现如果生病了,然后爸爸妈妈对他就会更好。平时对他非常严厉,生病之后,爸爸妈妈对他特别的好,接下来他有意无意的就会多生。这个时候它是一种获益者,从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说,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他通过这样的一种行为,可以让他自己获得好处。所以任何一种行为之所以被保存下来,一定是有它的好处的。所以我们焦点里边才说,症状往往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存在本身他就有他的意义。
所以做咨询,我们就需要去探讨,去看一看大概发生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道理。那他的道理是什么?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就需要去做探讨。可能对这件事情就有更清晰的了解认识。接下来这个模式可能就会就会被打破,有的孩子他可能有一段时间他发现爸爸妈妈关系不好,甚至要闹离婚了,结果他就出了一些状况。他出了状况之后,爸爸妈妈关系反而变好了。这其实在行为主义来看也是一种强化。接下来他出现问题的行为就会变多,因为这是有好处的,对他起到积极的强化。他的这个行为,对于整个家庭是很有帮助的。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新行为主义。交互作用就人跟环境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既不是单纯取决于内力驱动,也不是单纯地被环境所摆布。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它们不但参与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可以参与人格的形成和保持。从社会学习论认为,不单单是人受环境的影响,人反过来也会影响环境。他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这其实就有点我们所说的这个系统观。我们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家里边也是,我们影响孩子孩子,孩子影响我们,我们影响爱人,爱人影响我们。如果一个模式让你很难受。我们可能要去想的是,这个无效的循环,这个让你非常不好的循环,已经持续多久了,你可以做点什么不一样,去打破这个循环。比如家暴的故事。这个在精神分析里边儿叫强迫性重复。多少人都在强迫性重复,一代一代的强迫性重复。这样的模式的一种循环。在生活中很容易如此,当我们意识到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当自我调整能力变强了,应对方式改变,模式就会打破。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也强调观察学习,榜样作用,孩子会去模仿,去观察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他如果看到周围的人去做某一件事情得到了惩罚。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所以行为主义是非常强调榜样的作用的。
问题提问:家长爱学习孩子会爱学习吗?
回答:那我们爱学习孩子有一定爱学习吗?不一定,但是大多时候都是家长喜欢学习,孩子学习都不错。但不是绝对的,因为有的父母他可能自己学习,他对孩子要求就很严格啊,或者对孩子就很多的挑错呀,感觉这孩子像他自己当年是学霸呀,做的这不好,那不好呀,孩子他就会被强化。从行为主义来说,其实就是他感觉特别不好,他其实就是变相的惩罚,也就是我上次所提到的厌恶疗法,它本来可能也是喜欢看书喜欢学习的,但由于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呀,感觉总感觉他做的这不对,那不对,学习这块总是没有达到要求。他从学习中得到的都是糟糕的情绪,都是挫败感。提到学习,他就想到了那些让他感觉非常不好的感觉。于是他就不爱学习了,这就是行为主义非常经典的疗法,厌恶疗法。你要想让他不想干哪一个事儿好,你就这个事反复的去唠叨他,说他批评他指责他,他就讨厌这件事情,这就是厌恶疗法的精髓。
厌恶疗法往往也用到戒酒。先让他喝酒,再给他吃催吐剂,他这个条件反射,非常难受的感觉,跟他喝酒就连到一块了。后边他一想到喝酒的这个事儿,他可能就想到那个恶心事情。慢慢的就不喝酒了,这就是厌恶疗法。行为主义有个暴露疗法或者说冲击疗法,这个像有点满贯疗法,就是他喜欢这一块,一直让他做,做得太多的时候他就会感觉非常的恶心。饱足。比如说有的小孩他喜欢抽烟,让他抽个够。快抽吐了。这个孩子再也不抽烟,
班杜拉还提出来的自我调节效能,就是我们会自己去调节自己的行为,根据情况调节我们自己。当然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调节的话,就会导致社会功能出问题。我们看一个人他的社会完善程度或者心理成熟程度,其实就是看他自我调节能力怎么样。
二、精神分析。
创始人弗洛伊德。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大师都与佛洛依德有关系。要么是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发展,要么是提出来相反的东西,要不然就是提出来一些弥补的东西。反正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派别,基本上都是跟精神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佛洛依德就认为我们主要受潜意识影响,所以我们才会有口误笔误,就是你心里边可能那样想的,一不小心就说错话了,他就认为说错话往往都是有意义的,包括我们做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可能好多人也都听说过梦的解析这本书,这是弗洛伊德,他非常非常经典的三部书之一,梦的解析。所以精神分析一般是怎么怎么干活的。他的理论假设就是人的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很多东西他没有办法去表达出来那种痛苦那种很多的想法压抑到了潜意识,他自己没有意识他就不知道,于是就出现了问题。
举例子白月光女孩故事。感觉某一只手是脏的,所以他就反复的洗某一只手,通过自由联想,潜意识意识化,就好了。这就是精神分析他的方法,将潜意识意识化,压抑的东西压抑到潜意识里边的。因为潜意识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意识到的。一旦意识到他就不叫潜意识了,他就成为意识,将潜意识给意识化,这就好了。这就是精神分析的模式。精神分析的特点。通过自由联想自,它不那么太聚焦,疗程长。所以后来又出现了很多短程咨询焦点解决,人本啊等就是对传统的这样精神分析的一个弥补。
移情一般指的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就是把对他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但移情包括正移情和负移情。正义情就是好的,负移情就是对生活中那种不好的情感转移过来的。比如他感觉这个咨询师特别像我妈,我快恨死你了。武志红老师的一本书上所写的一个故事,在做咨询的时候,来访者人高马大的,一会儿他开始变得特别激动特别激动,然后他就掐着咨询师的脖子,就把咨询师推到了窗口前,非常愤怒,让咨询师说了一句话,我不是你爸爸,他就软下来了。他把对爸爸的那种情感,那种愤怒都,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然后来访者瞬间就嚎啕大哭,蹲在地上。咨询师有风险。精神分析认为:如果没有发生移情,这个治疗就还没有开始,说明来访者还没有进入状态,只有他有移情反应了,他才开始进入状态了。
焦点会把精神分析里边所所说的阻抗视为是来访者的一种合作。我们不认为是阻抗,我们认为是一种合作。我们在我们这里边没有不配合,而是我们视为他这所谓的不配合,其实就是在于这种方式在配合他在以这种方式提醒我们,这样的方式是不当的。精神分析里的反移情就是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那种东西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如果对来访者超出了一般来访者的关心,就要注意了,要反思了,什么情况,假如对这个来访者有愤怒,这就是反移情。咨询师就需要成长。所以精神分析的咨询师都需要持续的或者说很多次的督导的,并且需要自我就需要分析,通过分析带来成长。精神分析走的确实是深,然后心理咨询师就需要随时有督导,有分析,以保证自己很好的在咨询的这个位置上,因为一不小心咨询师就不在咨询师的位置上了,就偏移了。
精神分析的咨询强调三大原则,中立和节制,匿名化。当然所有学派都强调中立啊,就像人本主义强调尊重、真诚,积极关注所有学派都强调了。精神分析的分析师很节制,他就是开头说一个你好,结尾说一个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中间几乎不说。如果你们碰到有的精神分析咨询师给你给很多的名词,那很有可能他是对这一块掌握的还不是那么好。第三个就是匿名化。什么叫匿名化,就他把自己隐藏在后边,你看经典的精神分析,那就是来访者半躺在那,咨询师在后边,他就等于是完全是隐藏的,他不会跟你聊他任何他生活的这种东西的任何东西都不会聊,但现在的完全匿名化不可能,因为网络时代,咨询师各种东西,可能对方都能查到,他查到之后,他对你可能才会有更多的认可,或者是信任,信任非常重要。
很多学派。其实并不矛盾,他们很多都是相辅相成的。每个学派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学到极深处,其实都是对人的关注,都是给人创设安全、足够安全、温暖、稳定、放松这样的氛围,然后让他能有机会更好的去自我探索,然后更好的成长。
精神分析在学校里面推广或者青少年这一块,不太容易,时间太长。佛洛依德当年是精神科出精神科医生出身,他面对的很多都是特别重的病人。
行为主义其实研究的主要是动物。人本主义就说。你们一个是动物心理学,一个是残疾心理学。所以我研究的是正常人,所以我是人本主义。
三、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更多的关注人本身,更多的看到人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想更好。人本主义相信人的潜能,相信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可能也都在努力,只不过他可能现状受阻,导致他没有办法实现自我的价值。于是他就出问题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派都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
两个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尊重排第一,接纳又在尊重里边排第一,所以我们就知道了,没有接纳往往就没有其他的谈话,所以焦点解决研究格外强调要去关注它正向面,去重新建构,看到他的正向意义,看到想更好的心,看到他的能力等等。
四、家庭治疗。
萨提亚。萨提亚女士认为。每个人都是明星的,每个人都想更好的。我们要从这个家庭里边去看,他更好的,每个人都可以给这个家庭更多的好的反馈,这个学派它的特点。
策略派:他受艾瑞克森的影响,策略派其实他就是用症状去改变症状:矛盾处方,维持症状,奇迹提问。
什么叫矛盾处方?矛盾处方很矛盾,策略派他的咨询跟跟很多学派都不一样。比如说你睡不着是吧?行,那就别睡了,嗯,睡不着那就别睡了,那就努力做到别睡了。举例《尊重与希望》里的一个案例。矛盾处方就是用它用它的症状,让他维持他的症状,只不过给它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加入一些其他元素。然后他本来这个模式就被打破了啊,像策略派有一个案例就是说有两口子老吵架,咨询师就给他们说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帮你们,你们就吵就可以了。接下来他给他们加点元素:你们以后要吵架的时候呢,因为我不知道你们俩咋吵的,所以没办法帮你们。你们以后要吵架的时候呢,你们就用录音机给录下来,然后带过来啊,我要看看你们俩咋吵的。结果两人吵不成了,因为每当吵架的时候,老公看到老婆就停。行,我们先录下来,然后两人就感觉很很搞笑,嗯,然后两人就吵不成了,然后就改变了,这就是策略派沟通啊,那很有意思,但是一般人学不会。允许它的症状存在,然后在他这个症状里边再给它加点料,然后他原来的模式,原来的模式就被打破了,就打破了原来的那个行为模式那个链条,在原来的链条里边给它加点东西,就等于加了病毒,加了病毒之后啊,他就那个模式变了,他就再不这样这做了。再一个案例是小孩尿床。比如说这个小孩老尿床,行为主义可能就会认为那尿床你要给他进行行为的强化,对吧?嗯,你要跟他行为强化啊,你可以在他尿床的时候给他奖励,他尿床的时候给予惩罚。策略派排就说尿床是吧?好,那就尿吧,那咱们接下去买隔尿垫儿,买更多床单,允许他随便尿,并且如果你尿床的话,给你奖励。比如你今天晚上尿床,奖励你一次20元。他尿床本来是为啥呀,因为他焦虑他担心又会尿床。但策略派这样的做法小孩这就会想不用担心尿湿啊,不用担心把被褥都尿湿啊,因为下边有个尿垫儿,并且还有床单,不但不用担心,如果尿床了,还有奖励,他就想着怎么能尿床。然后你们知道心理模式就是,越想着我怎么能得到,然后就越得不到,所以他反而就尿不成床了,这个学派很有意思,只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有时候不是太好用,如果这样做了没效的话,就改变方法。焦点解决里边就是有效继续无效改变。对,也有允许和接纳在里面,允许和接纳,没有把这个事情当成事情,放松了不焦虑了,反而不会尿床的。
在生活中把不是问题的当成问题,结果他就成了问题。策略派他就是把这个问题不再当成问题,有更多的允许。这个其实又跟森田正马提出来的森田疗法提出来为所当为,顺势而为差不多。结构式,家庭结构出问题了,然后可能就会导致出问题。我学完结构式之后在具体化这一块感觉就有了很多的进步,正好借鉴点焦点上去,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家庭治疗其实都是认为整个家庭需要去改,一起改变,而非单纯的个人改变。系统式家庭治疗我写的是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有本书叫循环提问,每个人都在相互影响,如何用系统的观点去帮助整个家庭,把焦点的东西揉到一起,然后去扰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