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九川录【6】
【原文】
在虔与于中、谦之①同侍。
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
于中起,不敢当。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怍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口何尝失了?”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
[注释]
①谦之:即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王守仁弟子。官至南京国子祭酒。
[译文]
在虔州的时候,我(陈九川)和于中、邹守益一块陪伴先生。
先生说:“每个人内心里都藏着一个成为圣人的可能和愿望,只是因为不自信,就都被湮没了。”先生因此看着于中说:“你的胸中原本是有圣人的。”
于中赶紧站起来说:“不敢当,不敢当!”
先生说:“这是你自己本来就有的,为何要谦虚推辞呢?”
于中赶紧又说:“不敢当,确实不敢当。”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更何况于中你呢?为什么要谦让呢?这是谦让不得的。”
于中于是就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良知自在人心,随你怎么变化都不会被泯灭,就算是盗贼,他也明白自己不应该去偷窃,你说他是贼,他也会羞愧不好意思的。”
于中说:“那只是良知被物欲给蒙蔽了,良知依旧在人的心中,不会自己消失。这就如同乌云蔽日,而太阳并不会因此而真的消失。”
先生说:“于中如此聪明,别人的见识是达不到这个高度的。”
[解读]
王阳明认为,一般民众只要能摒除物欲,使良知显现,都可以成为圣人,不分高低贵贱,大家都是平等的。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这其实不是阳明先生原创的观点,孟子老先生早就提过“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句话。《孟子·告子下》第二章:“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每个人胸中都有个圣人,这个“圣人”就是良知。但良知往往被我们的物欲给蒙蔽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在学校里,每个人心中都想努力学习,每周五都有人起誓从下周一开始努力学习,只是被贪玩的欲望遮蔽了,想学习的心却未曾丢失。所以上进心是本体,贪玩是物欲,人的自我修炼就是要从这一点去自我体察,自我格正,一点点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