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算是我第一次看国民小说名著,过去都是看一些世界名著,但如果想了解近代中国史的话,国民小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因为艺术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也多少反映当时的社会的真实情况。过去妈和我说,当年中国是十分的穷,就连吃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生活在现在生活的80、90、00后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无法体会的事情。但从《活着》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悲惨。
故事梗概
故事从一头老牛,一个老头开始。主角福贵的一生真实反映了50年代到80年代的中国贫苦大众的生活环境。福贵从一个地主少爷,因为赌博输完这产(一百多亩良田与房子),主角的悲剧就真正的开始了:先后是:父亲(因自己赌搏破产被气死)、母亲(老、病死)、小儿子有庆(十二岁捐血过多而死),大女儿凤霞(生苦根难产而死)、妻子家珍(老、病死)、女婿二喜(搬运意外被夹死)、外孙苦根(发烧吃豆子咽死)。最后整个家族就只剩下一个老头福贵,还有后来一头老牛。
但是在福贵对自己人生口述出来的过程中,感觉他是在谈别人的事,而且也从未顾忌自己人生的悲惨与失败,也不在乎过去生活带给他的种种苦与疼,只要能活着,生活依旧,乐观依旧。
历史写照
书中写了福贵的一生,也真实的反映了50-80年代的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况。结合父辈们回忆与细说,在书中的体会更深。我们是没有试过挨饿受苦的一代人,因为父辈们都已经替我们把苦给消光了。但对于父辈所阐述的苦与难,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觉。想不明白饿几个月,饿到像有庆那样用喝水来充饥是什么感觉。在一口气读完《活着》一书,犹如置身到那个年代的中国一样。回到当下,感觉我们太幸福了,至少没有战乱,也没有饥荒,生存问题已经得已解决。
幸福的我们
太多的前辈们都说80、90、00后的这些人吃苦耐劳的能力远不如他们。
这是对的,也是现实。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日子,大部分人生来至少就是衣食无忧,没有经历忍冻挨饿的日子,更没有战乱。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物质丰富甚至过剩的年代,父辈们给我们免去了受苦挨饿的一页,所以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们。
但这也是错的。只是我们没有处在那种环境,如果是为生存甚至生命所逼,我们的忍耐能力也是不输于父辈们。只是不希望这样的日子降临到我们身上,因为除了受苦以外,我们还打一手好牌给打烂,正对福贵那样败家。
活 着
福贵轻描淡写的详述自己的一生,如此多的灾难降临到他的身上,但他对生活并没有放弃,仍然有种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一个又一个的痛击。当全家族的人都离他而去的时候,年迈的福贵依然没有忘记父亲对他说的故事,也是他对外孙苦根的承诺: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变成牛。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
在最后一位亲人,外孙苦根死去之后,福贵兑现了他对苦根的承诺,买下了一头差点被杀的老牛。身边没有了亲人,但至少还有一头老牛在(牛也取名叫福贵,牛苦了一辈子最后大难不死,两个福贵之间多么相似)。在福贵看来承诺还是有希望可以实现。这种乐观的心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相信大部分的人早就被击倒了。
所以:人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希望,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作者:涂人。企业80后带锈螺丝钉,时高时矮,时肥时瘦,长年吃不饱的样子。爱阅读、爱发呆。公众号: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