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笔者将北朝鲜和南韩按同一个名称来指代。朝鲜与中国从古至今交往不断,两个国家可谓唇齿相依,一衣带水的邻邦,双边关系也忽冷忽热,这取决于朝鲜这个地方地缘政治的原因。自古中国文化对于朝鲜的影响非常深远,到了现代朝鲜去汉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汉文化是他们难以启齿的,却又不得不承认的,那么他们真的能彻底清除汉文化的影响吗?
割不断的历史渊源
早在商朝末年,纣王叔父箕子率领部族来到当今的朝鲜半岛繁衍生息(那会儿不叫朝鲜,朝鲜这个称呼是明成祖朱棣说的)后来周朝建立,武王干脆顺水推舟分封箕子爵位,也算是对既成事实的一种默认吧,同时彰显新朝安抚前朝贵族的优抚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箕子朝鲜”应该属于周的一个诸侯国,类似燕国、赵国,属于周朝领土的一部分。
到了战国时代,土地兼并战争持续进行,燕国不断向东扩展,蚕食着“箕子朝鲜”的领土,战国末期,秦国灭燕,燕国遗族逐渐向朝鲜半岛迁徙。西汉初年,燕国人卫满灭“箕子朝鲜”,使其进入“卫满朝鲜”时代,国力不断增长,卫氏家族将中原文化带入半岛,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汉武帝时期,为消除东患,武帝派兵攻入半岛“卫满朝鲜”灭亡,为加强那里的统治,汉武帝在半岛设立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后两个随时间推移并入前两郡)半岛进入了著名的“汉四郡”时代。
如今在平壤附近发现的乐浪文化其实就是汉文化,因为从墓地结构特点及器具看,与中国中原文化并无二致。随着被灭亡的“箕子朝鲜”等遗族南迁,间接的将汉文化带到了半岛南端,因此,朝鲜半岛至始至终都是汉文化熏陶之地。
朝鲜汉字早在3世纪左右就传入朝鲜,尤其在中国唐宋期间,朝鲜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派遣大量人员进入中国进行交流,回国后还用汉字将所见所闻、优秀文化用汉字记载下来。
朝鲜汉字其实一直使用到二战以后,战后南北朝鲜政府均发政令要求废除汉字使用,强令学校教学表音字,公文里不允许出现汉字,私下教孩子汉字的老师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随着朝鲜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朝鲜半岛的表音字越来越捉襟见肘,朝鲜人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必须要学习汉字。后来恢复汉字教学的呼声也在悄然兴起,2005年韩国恢复部分汉字使用。汉字的恢复,其实也显示出韩国的无奈,用表音字所理解的字面含义是非常不够用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表意精准,形式优美……这也是日本为何不放弃使用汉字原因之一。
朝鲜服饰
朝鲜的民族服饰与日本相似,均受到汉唐服饰的影响,唯一区别是后来蒙古人服装也影响其演化,女子上衣更短。到了明代,中国对朝鲜的服装影响更加深远,明朝皇帝赐服与朝鲜,所以朝鲜人穿衣特点更加趋向于大明王朝,这在流行韩剧里也能看见。
朝鲜半岛的汉文化其实早已深深的烙在了那片土地上,融入了这里的生活。废弃汉文化或许有着统治者更深层次的需要,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不可磨灭的,毕竟一个放弃自己历史的国家始终无法放眼未来,了解自己的过去才会真正懂得这个民族的生存之道。
后记
也许汉文化对于半岛的人们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殇,一种被征服的印记,提到汉文化就像揭开民族创伤一样疼,但又无法忽视这一点,一种来自民族自尊的矛盾。现在韩日媒体动不动就摸黑中国其实思想根源也来自于此,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贬低的一无是处,才可凸显民族优越感,为进一步脱汉奠定思想基础。历史终究是历史,如今的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崛起,倡导和平发展,和谐共处,因为中国知道任何强权都不可能长久,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国际间的交流基础,才是造福人类的唯一途径。笔者也希望朝鲜半岛和中国以汉文化为纽带,增加互惠互信,多一份交流少一份较量,共同繁荣东北亚。
©️版权归春秋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