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苹果,其中一个是半坏的,另一个是完好的。你会先吃哪一个?
- 先吃半坏的,完好的那个可能在这段时间变坏了,你最多吃到两个半坏的苹果。
- 先吃完好的,半坏的那个可能会完全坏了。你吃到的是一个,但是完好的苹果。虽然我“浪费”了另一个半坏的苹果。
理性地看,我应该先吃好的那个苹果。但实际生活中,我往往先吃那个坏的。
生活中得到的“好东西“,我往往会留着,留到最后才使用他们。在此之前我会先把手头的不那么好的东西用完。
反思了这个性格或者说思维的成因,我认为是小时候经历过的贫乏
,好东西比较难得。一旦获得,往往舍不得用。好的东西舍不得用;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弃,害怕浪费。
从我小时候就记得,每次家里有剩菜,妈妈从来不会倒掉,总是会自己吃完,即使有的时候感觉已经坏了。我不止一次的给她说,万一吃坏了肚子,花费的医药费会远远超过倒掉这些剩菜的代价。但是妈妈还是会这样做。
这种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于我而言是有一些好处。让自己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或者说是“盼头”,因为之后我有“好东西”在等着我。
但是往往,坏处似乎更多,也更明显一些:
-
将就
造成的愉悦感
很低,甚至是suffering。 - 为了用完当前的,用上“好东西',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使用超出当时所需的资源,形成
浪费
。
如果买了新的牙膏或者沐浴露(一般这个时候旧的还是会剩下一点的,没有人会全部用完才买新的吧),为了早日用上新买的,会在无意中加大使用量,形成了浪费。
- 当“好东西”最后以非常大的密度出现时,超过了那个时间段的所需,边际愉悦感大幅下降,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
浪费
。
家里如果做了青椒炒肉,我往往会先吃青椒,最后再吃肉。最后的几口饭,往往每一口都伴着好多的肉。但是在此之前,我吃的都是青椒。
- 真的到了可以使用“好东西”的时候,好东西可能
过时
了,甚至坏
了,无法提供当初的愉悦感。
其实以发展
的眼光来看,从“好东西”开始使用体验,到后来的阶段可能出现了新的好定西了,不需要用回一开始留下的“坏”东西。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个能力范围内,尽量多的使用体验好东西,才对得起自己。